多动症干预策略
多动症患者以学龄儿童最为常见,有的甚至可延续至成年。国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多动症儿童发病率为3%左右,:1。在低端学校,多动症候学生所占比重较该数据还要大些。多动症有三型、四型等分类。由于1型多动症学生在多动症学生中占的比例大,有的患者到青少年和成人后可能逐步强化形成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冲动任性、人际关系不良等;加之这些学生既会导致自身的发展不良,更会对其他同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研究和解决1型多动症学生的问题,很有必要。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儿童多动症,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干预为辅的综合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为此,一般认为,综合运用心理、教育、中医疗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药物治疗,一般是针对严重影响学习或对社会和他人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患者才使用,而对于大部分有所异常者,只需要行为及心理干预即可。所谓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干预者对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过程。心理干预对于解决1型多动症学生问题的成效,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而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干预策略问题。
1型多动症学生心理干预策略
调查资料显示,在多动症患者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国外有关学者也认为,不同的不良家教方式,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不一样的: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
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 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因此,我们必须策略性地对1 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在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家长和老师首先应就下述几点达成共识:第一,应该通过一定的科学检测手段、由有关专业人士来检测判定是否为多动症,决不可凭自己的经验而主观臆断。应注意将多动症与顽皮区分开来,既不能给学生乱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同时也不可对有症状的学生掉以轻心。第二,1型多动症是一种病态,对处于病态的学生予以歧视和打骂都是不应该的,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并进而加重症状。第三,即便是药物治疗可免, 专门的教育和针对性强化训练也必须加强。第四,必须多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其他社会成员)全方位密切配合, 运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才能争取到最好的效果。对1型多动症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主要有:
(一)诊断策略
对1型多动症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诊断是基础。诊断策略,首先要求运用科学检测手段进行正确诊断,判定是否为多动症患者;其次,依据前述1型多动症学生具体的临床上的主要表现, 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和判定是否为1型多动症学生:第三,依据诊断结果视多动症的具体类型及其程度确定下一步策略。诊断需要根据国际诊断标准来进行,可采用美国康奈尔儿童多动症自行打分诊断量表。该量表列出了多动症的具体症状表现,包括:1、活动过多、一刻不停;2、兴奋活动、容易冲动;3、惹恼其他儿童;4、做事不能有始有终;5、坐立不安;6、注意不易集中、容易分散;7、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8、经常易哭;9、情绪变化快速激烈
;10、勃然大怒或意料不到的行为。该量表还给出了按以上每一项的实际表现程度分别填写的分数值, 以及判定是否为多动症的
多动症干预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