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客观必然的趋势,有着内在的动力和一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步深化,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跨界融合正在成为趋势
4月13日, 广州市副市长蔡朝林在“中国(广州)国际时尚周”系列活动之“2017全球原创设计(广州)圆桌会议”上表示,广州市政府将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方案》,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而在上海,为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今年2月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
《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快文化创意设计向相关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并预计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13%,%。
根据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上海要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活动,加强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在制造方面,《规划》特别指出,上海要加强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材料、结构、功能和系统设计,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高端方向发展。
国家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创意设计业作为文化系统“十二五”期间要发展的十一个重点行业门类之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
在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并且,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混业经营”“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势必将大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突破“低端锁定”向价值链高度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力
我国虽为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存在高污染、高能耗、技?g水平低、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当前正在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这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驱动机制形成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价值链底端,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压力,尤其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主要依靠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而较少依赖设计创新、品牌附加值效应的粗放式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亟需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文化创意向装备制造及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扩散和渗透,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转变。因此,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形势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设计、技术、质量和品牌要求。可以说,大众日益增加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是推动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随着全球能源紧缺日益加重,社会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消费需求正逐步向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创意营销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制造企业通过融入文化创意要素将生产出少批量但多元化的产品,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学者靳悦总结道:产业结构升级及制造企业的成长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部驱动力;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加是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运行的机制,供应商、企业、客户、政府等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共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层次的融合,创造出更多融合价值。因而
文创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