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封新城:期刊“知道分子”.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封新城:期刊“知道分子”

封新城和他所执掌的《新周刊》一向以“概念制造者”而著称,堪称“概念先导”,一期《向“知道分子”致敬》的专题及“年度知道分子”的榜单使王朔所提出的“知道分子”得以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开始行使对“知道分子”的阐释权:“知道分子”是对一个新的社会精英群体的指称。他们无所不知,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经营,把知识当做资本投向市场,既向社会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也从社会获得回报。“知道分子”是从知识分子分化出来的,但没有知识分子那些迂气、酸气。他们通达灵活,善于合作,特别懂得如何处理头脑中的知识。
对封新城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之时,“知道分子”四个字立马出现在记者脑海里。

在广州十二人民医院的对面,有一条两米长的玻璃通道,在喧闹的都市,它被淹没在立交桥旁的人流中。通过它,你便能进入一个散发着独特人文气息的媒体工厂――《新周刊》,这里聚集着一群媒体“怪人”,他们有着另类的思维、独特的视角。记者要采访的人就在其中。
白底黑字的棉T恤、黑色的宽松短裤、休闲的凉拖,炎炎夏日,封新城的这身衣装透露着他的休闲与随意。在他宽敞得有些近乎奢侈的办公室里,一边是革命年代各种标语口号的贴画,一边是类似于茶馆风格的仿古桌凳,所有茶具一应俱全。品茶之间侃侃而谈的封新城,在嬉笑怒骂中透露着他的成熟老道。

嬉笑怒骂的“杂志佬”

广东人把总干一件事情的人称为“佬”,卖花的叫“花佬”,犯病的叫“神经佬”。封新城,执掌《新周刊》13年,堪称“杂志佬”。在他的嬉笑怒骂之中,《新周刊》成为中国期刊市场上的幸存者和佼佼者:2009年6月1日是《新周刊》300期的生日,实现了单期300万的广告收入。
封新城不无幽默地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也就是在电台的岗位上,他成为“第一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二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
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我干过12年广播,根本没有碰过平面传媒呀!但我心里想法挺多的,都憋着呢。后来《新周刊》的很多选题,其实都是我干广播时自己在家闲着没事瞎琢磨过的。”这位从播音室里走出的期刊主编,本应发挥他健谈的优势,谁知当社长孙冕宣布他任执行主编时,他只说了两句:“老板是做梦的,我们是干活的,大家讨论选题吧。”
那时,被“引爆”之后的封新城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般地骂人,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从《中国不踢球》到《弱智的中国电视》再到《病态传媒》等专题策划的出炉,《新周刊》在中国传媒界一炮走红,他以戏谑的口吻、犀利批判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资讯和
“新锐”的需求。然而1998年的停刊风波,让一本锐气十足的杂志和一个愤青气质的主编陷入了深思和调整期。
面前的这位期刊达人在谈笑之间这样概括自己的性格:“我的性格可能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周刊》创刊期,那个封新城是一个非常暴躁的、每天在走廊里听到他咆哮的这么一个人。后来大概到了2000年以后,就有一个现在的我,样子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很凶、很暴力的样子,可说话、和同事在一起打交道就温和了很多,我不知道这些表现是不是也同时体现在杂志里了。”
同《新周刊》一起成长的封新城的确将这种性格的变化也注入了杂志的发展中,以致于有人

封新城:期刊“知道分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