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doc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探讨“感恩”意识实质,分析当代背下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与成因,并指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最后分析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89-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原则修养。针对部分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恩意识概述
“感恩”一词源于英语“Grace”,表示上帝带给人类的爱与恩典,及由此产生的感恩。在中国汉语体系中,其最早是出自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而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是最深刻的,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当前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的感恩的定义:“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
二、当代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但处于90年后的大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
其次,高校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实施感恩教育的基地。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乃至施恩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情感和健全精神人格的塑造,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再次,感恩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使得学生能养成尊老爱幼,体谅父母的好习惯,能促使他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更加积极向上,以回报亲人。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成因
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又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其思想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往往有较多的自卑感,抑郁感等,认为社会是不公的,而条件较好的人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往往眼高手低。
其次,对于广大家庭而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生活条件的改善,90年后的大学生们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一味的宠爱和溺爱以及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他们从小缺少锻炼,很少懂得对他人的关爱和体谅。
最次,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很多学校更多是关注对学生基本知识的灌输和教育,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并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容易导致对学生品德教育和感恩意识培养的忽视。在部分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又缺乏必要的的合力,德育教育往往知识德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
四、培养和增强感恩意识的途径
首先,在学生个人方面,应主动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理解和关爱他人,正确认识到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以一颗
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