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孟儒学的仕隐观.doc论孔孟儒学的仕隐观
摘要: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兴士阶层崛起,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面对无道的社会现状,立志弘道的士阶层产生了仕与隐的矛盾,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典型。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详细阐释了孔孟儒学中的仕隐观。
关键词: 孔子孟子儒学“士”仕隐
殷商周时期,“士”是社会等级中最低级的贵族。到春秋中后期,伴随着中国封建贵族政治的接近尾声和礼乐制度的迅速崩溃,“士”的处境开始发生了剧烈变化,逐步偏离了作为一个社会等级的概念,向“古代知识分子”过渡。时代赋予了“士”以新的内涵。在百家争鸣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士”提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士”是道的承担者。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中就保存了大量关于“士”的论述,从中亦可窥见孔孟的仕隐情结。
一、仕隐矛盾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时代。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处于这样一个无道的时代,新兴士阶层虽然有了相当程度上的人格自由,但也常常会出现君主倚仗权势欺压士人、以势压道的现象,因为在古代社会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余英时先生言:
“在理论上,知识分子与君主之间的结合只能建立在‘道’的共同基础上面。”[1]这就是说,君尊道,是士与君结合的必要条件,否则现实中的士君关系就难以维持。面对无道的社会,士人是“仕”还是“隐”?作为“道”的坚决捍卫者和有强烈使命感的士人心中是极为矛盾的。这种矛盾在孔孟儒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又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篇》)孟子也说:“仕非为贫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可见,孔孟是把能否行道作为仕与隐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唯“道”是依。这样看来,士人出仕从政还是不仕而隐似乎不难抉择――“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篇》)。其实不然,依孔子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无道的时代。面对无道的天下,按照唯“道”是依的理论,士人应该不仕而隐。但是,孔子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论语?微子篇》)意思是说,正因为天下无道,他才积极参与政治变革的。
关于士人出仕的情况,孔子的弟子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则声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篇》)孔门弟子更是参政者众多,如子路、冉求、子贡、漆雕开等。孟子说得更加明白,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在回答周霄“古之君子仕乎”时,毫不犹豫地说:“仕”,并且以孔子为例加以说明:
“孔子三日无君,则皇皇如也,?缃?必载质。”又用“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和“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来作比,认为士人出仕就如诸侯掌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可见,出仕是士人行道的基本途径之一。孔孟还身体力行,孔子“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2]1909据《孟子》记载,孟子学成之后,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论孔孟儒学的仕隐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