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雪》选自(《野草》)。
《故乡》、《孔乙己》选自(《呐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社戏》选自(《鲁迅全集》)。
2、写作手法及修辞:
(1)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脉络分明、井然有序)
(2)衬托: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3)白描手法:写藤野先生,用“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又有顿挫的声调、衣着模糊。”等词句刻画出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4)反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主题:这篇回忆性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连接中考: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和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语、修辞)
(二)《列夫·托尔斯泰》
1、茨威格,奥地利的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伟大的悲剧》(传记)——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列夫·托尔斯泰》(传记)——选自《三作家》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作品:成名作《童年》、《少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写作手法及修辞:
(1)大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于自己心目中的伟人,一般来说应该用赞扬的口吻写出伟大闪光的一面,但作者恰恰相反,他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却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更好的表现了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夸张: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表现的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主题: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灵魂的高贵与平凡。
5、连接中考: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托尔斯泰的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句话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
大连2010年中考题中的21题:
说说第12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我便惆怅:如果这群麻雀也会站在我手上,哪怕只有一只,只有短短的一秒,那该多好啊!
答案:表达的了“我”对人与鸟类不和谐关系的失望和遗憾;也表达了“我”对人与鸟类直接建立和谐关系的渴望与向往。
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深层理解。解答此类题,可运用以下方法;
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
(三)《我的母亲》
1、胡适:学者,原名胡洪骍,字适之,1920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本文选自《胡适自传》。
2、中心: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行文自然、质朴,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四)《再塑生命》
1、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她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中心: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
(五)《雪》
1、中心: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八年级下知识点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