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doc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内容提要]明初,朝廷实行积极的海洋政策,驻扎在大闽江口区域的卫所将士以及民间航海技术人员为确保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化年间,福建市舶司移至福州,福州成为专通琉球的朝贡贸易港口。明中期后,在海禁政策的高压下,民间海洋发展转向为反体制的走私贸易。月港开放后,大闽江口区域又逐渐成为福建对日本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心与对日本长崎的移民中心。
[关键词]海洋发展;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海商

所谓大闽江口区域,是指北起连江。南至福清,包括福州府城以及闽县、侯官、长乐等沿海县份在内的沿海区域。所谓海洋发展,“它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还包括向海洋用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社会系统及其运作所结成的种种关系,以至海洋政策、理论、战略、观念、心理等人文素质,由此构成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三个层面。”①海洋发展的主体是指向海洋用力并从事海洋活动的社会群体,它包括官方以及民间的各种海上力量(诸如造船力量、港口力量、海上武装力量、海商力量、海盗力量等等)以及海上活动等。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尚缺乏专门研究,本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基地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海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这一过程中,驻扎在大闽江口区域的左、中、右卫与镇东卫的将士,以及沿海民众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彪炳史册的官方海洋活动,并为国家海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造船基地。明初,福建都指挥使司于府城左、右、中三个卫,各兴建了一个造船厂,为沿海各卫所、水寨建造战船。据史载,“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在府城东南河口,旧福州三卫,各置一厂,左卫厂在庙前,中卫厂在象桥,右卫厂即今所。景泰间,镇守监丞戴细保议并于此,每岁选委指挥一员,提督修造各水寨备倭舟船。”②真‘防海之舟,曰官蚣,曰快船,曰哨船,委指挥一员造之。三卫旧各有厂。景泰间,始并为一厂,在河口。隆庆元年,改设于桔园洲,郡寨游外,更烽火、南日、浯屿、铜山四寨,不隶福州卫,亦造舟于此。
”③上述三个造船厂,只是到了景泰年间才合并为一厂,并迁移到闽江口附近。
福州三卫造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建造过舰船。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曾经多次下令造船,为郑和下西洋做准备,明确给福建的命令有两次,“永乐元年(1403)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④‘永乐二年(1404)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⑤福建都司下辖的只有福州三卫船厂,这些船只由福州三卫船厂建造是毫无疑问的。
当时,除上述三个造船厂外,长乐造船厂也承担过下西洋的造船任务,“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时称郑和为三宝下西洋,师还闽中,以征将士,升赏有差。先是,长乐有十洋成市,状元来之谶,至是造舟于此。”⑥乾隆《长乐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太平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六年(1431)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十二月九日离开五虎门出洋,在长乐停留长达十个月之久,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长乐建造战船。据记载:郑和下西洋,“诏书既下,有司官先在长乐十洋地方造舟,工匠数千。该处便有人搭寮开店贸易,人如云集,竟成大市。”⑦

明代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63 KB
  • 时间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