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方式初探.doc音乐审美方式初探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与人之间构成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每个创作家、演奏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听众认可、被听众接受,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听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作品与表演。而作为音乐这一门艺术,由于它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的众多特殊性,也决定了它的欣赏方式、审美方式的独特性。
关键词:音乐;审美方式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是人们意识的反映,作为音乐艺术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器乐曲还是声乐曲,协奏曲还是独奏曲,无论是创作者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还是对生活景象的描述,都是创作者对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产生的内心情感,而借助音乐语言表达出来的。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音乐相比于语言艺术,它们同是有声艺术,但音乐却是非语义性的;相比于文学艺术,它们同是传递信息,但音乐却是非概念性;对于美术而言,音乐是时间艺术。
音乐与其他的姊妹艺术相比,它的独特个性就在于它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其他的姊妹艺术无论文学、建筑、戏剧、绘画、舞蹈,都是视觉艺术,即使戏剧和舞蹈有加入音乐的辅助,加入音乐作为背景,但却也没有像音乐这门艺术一样可以脱离视觉,完全独立地用听觉欣赏。因此音乐的
“听赏”对于人们欣赏音乐而言,是最基本的审美方式。
一、音乐听赏活动的两面性
音乐听赏活动有被动的的一面,同时更是集积极主动、创造性同在的审美活动。为什么说聆听音乐具有被动性,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被人们所感知的,聆听是声音刺激人后而所做的反应。我们在聆听的时候,所感知的是音乐作品创作者的内心体会和情感表达,所听到的是演奏家、歌唱家以及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并非主动地加入其中,而是被动地接受这些感知。音乐也被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为统治阶级巩固地位,维持社会秩序,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如孔子提出的礼乐思想。“由于‘礼’直接关系社会的根本秩序,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制约着乐。”①孔子认为音乐就是作为礼的附庸,并提出“克己复礼”,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已矣。”②说明了孔子认为《诗经》是以礼为基础的,是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那么在这样社会,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听赏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一种被动的局面。它是作为一种政治的附庸工具,并不是真正的审美活动。还有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也是由于政权的原因将京剧作为革命与建设的工具,造成了畸形的样板戏。它并不符合大众的感情需要,但人们却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音乐在被统治者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利用时,在政治的强压下,它往往也是具有其被动的一面。
但音乐的听赏活动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因为音乐也常常被人们所谓发泄的一种手段,作曲家希望宣泄心中的情绪,有感而发、借景抒情地创作。然而很多并不会写作的人,通常就会倾听音乐,发泄情感,这与创作曲子的情感初衷是相同的。而音乐的创作自身就是具有创造性,音乐的演奏也是一种创作,即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表演者在对作品的理解之后,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然后对作品的诠释。然而音乐的听赏也具有它的创造性。虽然我们的听觉,感知的是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听到的是表演者演奏、演唱的作品。但人们在听赏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每一个人由于处
音乐审美方式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