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2008-06-01 17:25:40| 分类: 园林景观|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现状分析
1、地理区位
武宁县位于东径114°45ˊ,北纬29°14ˊ,处于江西省西北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赣边区根据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民俗淳朴,物产丰饶。九岭山逶迤于南境,幕阜山绵亘于西北,滔滔修江自西而来,横贯县境,迤逦而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岸,境内山岭重叠,岗峦起伏,为九江市的山区县之一。
2、历史沿革
武宁县境,商代为艾候领地,史称“艾”。秦时,艾属九江郡。汉高祖改称“海昏”。新莽名“宜生”。汉光武复名海昏。汉建安四年(公元200年),分海昏立西安县,县治今石渡新峰村西安里。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安为豫宁县。南朝陈武帝改为郡,属江洲。隋文帝并豫宁入建昌,属洪洲。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武宁县名从此始。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宁为豫宁,县治由西安里迁今石渡乡新华村,至今仍称该地为“新县”。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县治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水淹前之古艾镇址。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复名武宁。历唐、宋、元、明、清,沿称至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上武宁县曾易名十二次,有“海昏、宜生、西安、建昌、豫宁”等称谓。
3、广场基地
武宁县城现有人口5万余人,目前县城内尚无一处休闲文化广场绿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休闲、娱乐、文化场所的需求日益强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内选址,兴建武宁县文化广场。
武宁文化广场位于县城旧人民广场境内。该广场为一正方形用地,南侧为影都大厦,北侧为商贸大厦,县城北入口,西侧与城市道路相接,东侧临居住小区(原小学搬迁)。广场用地80米×84米,面积为6720平方米。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广场定性
1、规划指导思想
①创造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整体形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人们建设和保护家园的参与意识。
②创造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园林城市,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发展。
③创造多功能交融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选择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
④创建尺度适宜、环境优美、充满亲切自然氛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
2、广场定性
广场地处城市道路与商贸大厦、影都大厦之间,其主要性质为体现武宁人文特征,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规划设计依据
1、县城总体规划
2、广场1:1000地形图
3、区域内建筑资料
4、县委、县政府改建文化广场的建议
四、规划布局
1、总体布局
依据用地条件,广场设计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手法,强调广场中心,整个广场设计构图简洁大方,刻意追求广场的开阔环境和文化内涵。
武宁文化广场由横轴“‘武宁文化广场’题刻——时钟花坛——中心广场(主题雕塑与音乐旱喷)——舞台(舞美射灯)”;纵轴“商贸大厦——中心广场——影都大厦”共构而成。八根艺术柱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