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桥二十年变形记
鼎盛时期,活跃在广州火车站的“背包党”一度达到了2000人左右。随着队伍的壮大,“背包党”甚至敢与执法人员对抗
3月2日清晨,广州下起了蒙蒙细雨,气温骤降了许多。虽然天气并不好,但是广州火车站广场上依旧是人流密集,来往的旅客们不时会扭头朝路边的警车望去,闪烁不停的警灯让人感觉今日火车站的气氛不同以往。
在火车站广场西边的入口处附近,停着一辆特警作战车,3名特警身穿防弹背心,手握冲锋枪,在车边一字排开,静静地查看着来往的客流,而在广场东面和南面的重要出入口,也是相同的场景。
而一队10人的身着迷彩服的武警队伍,则手持95式自动步枪,枪口朝下,在广场中央步行巡逻,在广场周边的马路上,三辆警用摩托车组成了一个车队,以很慢的速度绕着广场来回巡逻。
“在广场上,除了武警巡逻外,民警都会以5人为一队,装配六四式手枪巡逻,平时都只是装配警用八大件而已。”在广州火车站工作多年的老刘说,自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事件后,广州火车站已经全面提升了安保等级。
不仅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就连从广州站发出的列车上也提升了安保等级,在3月4日晚,从广州火车站发出的往新疆的T38次列车上,列车员和乘警还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反恐演习。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广州火车站就进行过多次反恐演习,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从广州火车站建立开始并没有发生过一起暴恐事件。“恐怖袭击毕竟还是特殊事件,平时主要还是疏导客流,维护治安为主。”老刘表示广州火车站地区的警力处理的基本都是常态的治安问题。
说到治安问题,这一直是广州火车站的一块“心病”。根据广州市公安局公布的数据,早在10年前,2004年广州火车站地区刑事案件立案5142宗,占到越秀区全区的43%,那时网络上最热的帖子就是《安全经过广州火车站攻略》:不吃、不喝、不说、不问、不答、不停、不理、不管,直接走出广场,因为以车站为圆心,1000米以内所有的陌生人都是贼或者歹人。
“现在没有那么恐怖了,在最近几年里,每年火车站地区零刑事案件的天数都能达到200天以上。”
老刘表示,广州火车站最“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公开的暴力犯罪减少了,更多是隐蔽型的犯罪。
最黑暗的年代
1958年,经铁道部批准,广州火车站在流花桥附近开工建设,但随后恰逢经济困难时期,车站被缓建,直至1974年整个广州站才全部建成。
广州火车站所在的流花桥其实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广州越秀有一座古老的木桥,南汉宫女早起梳妆时,掷隔日残花于水中,落英缤纷,飘流桥下,故名“流花桥”。不过这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却因为广州火车站的建立,在以后长达十多年的日子里,成为了广州地区“乱”的代名词。
其实流花桥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理想的选址,因为这个地方本身就非常特殊,它正好处在广州市3个行政区的交界地带。广州火车站广场所在的流花街,属于越秀区;旁边的登峰街属于天河区,矿泉街属于白云区,加上铁路部门,形成3区4方共管的局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东部地区的潮汕人首先来到流花桥,他们先是租用火车站周边地区的档口,经营小本生意,聚集一些资本后,就开始炒火车票。除了倒票之外,那时还鲜有其他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到来,广州火车站的客流量开始急剧增加,其他违法犯罪事件也开始剧增,偷盗、抢劫旅客的事情常有发生。相应的,火车站广场一开始就实施四区管理的制度,后来的事实却证明,实行分区管理的手段并不合适。广州火车站前30米台阶地段一直以来都是铁路与地方分管的“三八线”,这一块被铁栏杆围起来的地区,却是火车站广场最混乱之地,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刑事案件。
混乱的原因很简单,很多犯罪分子会利用这条“三八线”。30米台阶线以内,归铁路部门管理;30米台阶线以外,归地方管辖。当地方公安整治火车站广场时,他们就跑到30米台阶线以内;当铁路公安整治30米线以内时,他们就跑到30米台阶线以外。甚至在行窃被发现时,他们也只要跑过30米线,就能避开铁路警方的抓捕。
后来的治安情况越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在人心惶惶的社会大环境下,盘踞在广州火车站的犯罪分子们组织更加严密,成立了“背包党”公司:数百人背着装有假发票、假车票、酒店介绍和假证件等物的背包,整日游荡在广州火车站、省汽车站、市汽车站和流花车站之间,主要瞄准外地来穗人员,偷、抢首饰、手机、背包,卖假发票,调换假钞,替关系车辆和旅馆拉客。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背包党”暴力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据“背包党”成员称,强奸、抢劫、贩卖人口都有人干,导致旅客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根据警方公开的资料,2004年5月14日,一辆野鸡车搭客时,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将乘车的女子推下正在行驶的汽车,致该女子头
流花桥二十年变形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