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特征分析:
老人(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相关产品):
老年期的涵义:
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源于生物学,后移植到社会
科学领域中,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逐渐成长、衰退
再到死亡的一系列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过程。通常我
们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几个阶段,显然,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
一个阶段。年龄,是标记人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尺度,
老年期的界定也是以年龄为标准的。
生理特点:
视觉能力减退,难以发现目标。思维持续性不佳,行动能力降低,位置控制能力减弱。手与脑的配合能力降低,动作与思维不同步。容易被外界干扰,中断原进行中的动作。听觉能力降低。对周遭环境敏感度降低。视力听力较差,注
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与反应均较慢。生理年龄指以正常个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的发育状况为标准确定的年龄,这一年龄是根据个体目前的健康状况(如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以及反映其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来确定的。一般来说,生理年龄会随着生命年龄的递增而增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增龄而发生老化性改变。人们把这种变化分成四个阶段:0-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生理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其机体内各脏器组织的活动已呈现老化,并逐渐衰竭,因此称之为“老年人”。
当然,生理年龄并不完全等同于生命年龄。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疾病、营养、运动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的老化速度是不同的,个体差异很大。例如,同为60岁,有的人身板硬朗,精神抖擞,显得非常年轻,有的人却步履蹒跚,百病缠身,看上去很苍老。
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与功能确定的个体年龄,也叫“智力年龄”。人的心理年龄分为三个时期:0-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 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认为是老年人,它反映出一个人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中其主观感受方面的老化程度。
心理年龄和生命年龄、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例如,有些人年纪不大,但心理上却“未老先衰”、“老气横秋”,整日意志消沉,感叹生命苦短;而有些人年纪虽大,仍然思维敏捷、动作稳健,情绪乐观,可谓“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很明显,后者的心理年龄要低于前者。
孤独感伴随着与社会的脱离而与日俱增。渴望与人交流,证实自己能力。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而在某些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落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接受新事物需要更多时间。所以倾向选择简单明了的事物。
生活环境:
老年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官功能会发生变化。
1、视觉。老年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比较常见的是远视(即老花眼),还会出现视野狭窄、对光量度的辨别力下降以及老年性白内障等。
2、听觉。表现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
3、味觉。老年人味觉迟钝,常常感到饮食无味
4、嗅觉。老年人鼻内感觉细胞逐渐衰竭,导致嗅觉变得不灵敏,而且对从鼻孔吸入的冷空气的加热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容易对冷空气过敏或患上伤风感冒。
5、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皮肤内的细胞退化,老年人的触觉和温度觉减退,容易造成烫伤或冻伤。另外,痛觉也会变得相对迟钝,以致难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危害。
6、其它。此
人群特征分析(副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