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托物言志古诗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托物言志古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早梅
年代:【唐】作者:【柳宗元】体裁:【五古】种类:【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川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作者:【张谓】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说明
【诗文解说】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周边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凑近溪水而早发,认为那是经冬而未融化的白雪。
【词语解说】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严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还没有融化之际,为世
界带来活力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所以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找寻这凌寒独放
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
刻画得绘声绘色,神韵实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风范;这首咏梅诗,
则重视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顾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
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周边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
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需的过渡,
“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由是因为“近
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
一个“疑是”,写出诗人眺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然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本来
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诱惑消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
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这样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
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一样的。对寒梅花发,
形色的似玉如雪,许多诗人也都产生过近似的疑真的错觉。宋朝王安石有诗云:“遥
知不是雪,为有清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清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
境界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
:.
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究录觅的认识过程。而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
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吻合。读者透过转折交织、首尾照顾的笔法,自可领会到诗中安
闲的神韵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作者:【齐已】体裁:【五律】种类:【静物】万木冻
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清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说明
【诗文解说】
万木经受不住寒冷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汲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
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清香随风飘散,一只
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假如明年准时开花,请先开到
望春台来。
【词语解说】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经是乡间贫穷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特别刻苦。几年后,可
以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季,方才下过一场大雪,清
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忽然前面的几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
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立刻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
的品性及素艳的风姿,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地寄望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作者:【和凝】体裁:【词】
春草全无信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艳丽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体裁:【五绝】定定
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昨年花。
说明
【说明】: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季,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
“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路其实不在梅花上边,则是为留滞他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
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朝国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
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宦途抑塞、老婆逝世的状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抵达梓
州的。独居他乡,寄迹幕府,已自感觉孤孑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愁
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悲伤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
“牢牢地”,诗人感觉自己竟象是永久地被钉死在这他乡的土地
上了。这里,有激烈的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力所不及的悲痛。屈复说:
“‘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仿佛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可以不找寻安慰,于是转出第二句:
“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季光景。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
切流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眼前仿佛临时获取了欣慰,从内心深处升
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穷迷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仿佛截然相反,实质上“依
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倒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昨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如花
似锦的“物华”,诗人不由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绽放时,却早花凋
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难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
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入,正象
深切期望的绝望会转变成怨恨相同。
但这不过一般人的心理。关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由。“寒梅”先春而开、
望春而凋的特色,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
但是紧接着即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今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
地,为清冷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很是颓唐了。这早秀先
:.
凋,不可以与百花共享春季暖和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
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相同的痛惜:“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昨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
出身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出身之悲,
诗人自然难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叹恨了。诗写到这里,黯但是收,显出一种
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成心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
曲折”(纪昀考语),却其实不给人以涣散破碎、雕琢伤真之感,要点在于层层
转折都离不开诗人堕落羁泊的出身。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
众多中见一致,达到有神无迹的境地。
早梅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古】园中
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作者:【黄巢】体裁:【七绝】种类:【静物】待到秋
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明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依据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引
《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录。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
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
实并不是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所以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
菊花节那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
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概。“待到”二字,似信口
开河,其实重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天,是天翻地
覆、扭转乾坤之日,因此这“待”是充满热忱的期望,是热忱的神往。而这天,又绝
非海市蜃楼,可望而不行即,而是仿佛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必定会到来的,所
以,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
“待到”那天又如何呢?照一般人的想象,不过是菊花绽放,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
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谢,这本是自然界
的规律,也是人们层出不穷的自然现象。这里特地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
(凋谢)并列在一起,构成鲜亮的比较,以显示此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平和地称菊花为“我花”,明显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
与之相对峙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败的封建统治企业了。这一句斩钉截铁,
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坚决坚定的精神风范。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绽放的壮丽情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
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发散出的阵阵浓郁香
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浩荡节日。
想象的奇怪,设喻的新奇,辞采的壮伟,境界的瑰丽,都可谓前无祖先。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但是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叹其傲霜的品行;这
里却给予它农民起义师战士的战斗风范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假想成战士的盔甲,使
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
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暴、充满战斗气味的动向美。
它既非“孤标”,也不只“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发散出阵阵浓郁的战
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
别写出其气概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显现出农民起义师攻陷长安,主宰全部的成
功远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境界、形象、语言、手法都令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
联想是要遇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限制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志向、战斗性
格,就不行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
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系在一起,给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好来自战斗的
生活实践。“自古英豪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天冷清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说明
檐前:又作庭前
:.
题菊花
年代:【唐】作者:【黄巢】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说明
【说明】: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立刻得天下,自古英豪皆解诗。”古往今来,确
有许多能“解诗”的英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安闲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
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高傲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整脱出了
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崭新的思想境地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
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防备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自己也给人一
种耸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
见到;但“满院栽”却明显不一样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高傲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常常离开不了一个“孤”字。黄巢
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累大众的象征,与“孤”字
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诚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价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倒是极
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仿佛带着寒意,发散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
和日丽的春季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所以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平时总是引起两种感情:自视过高与孤孑不偶。作者的
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
他自难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痛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穿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正。作者想
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季开放。这
一充满激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志向。统观全诗,寓意是
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千万处于基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赏
识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坚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
平,奋发要完全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如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
述。作者想象,到了那天,广大劳累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暖和的春季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表现了农民朴素的相同看法。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
应享受相同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所以他信心
要让菊花同桃花相同享受春季的暖和。
不如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相同思想。
:.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乞求天公的同情与同情,还是“我为青帝”,
取而代之?此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差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
帝”,这豪迈的语言,正表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颠覆旧政权的信心和信心。而这一
点,也正是全部封建文人所不可以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特别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
胸襟志向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容。但它其实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
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自己又交融着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觉与理解的缘
由。
菊花
年代:【唐】作者:【元稹】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说明
【说明】: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由,是素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华美,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向来受人
偏爱。有人赞叹它坚毅的品行,有人赏识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
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由。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
咏菊,一般要谈谈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
述争芳斗艳的情形。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环绕着
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
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安闲见南山”(《喝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绽放的情形便不难想象。这样美好的菊
景怎能不令人沉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整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聚精
会神地绕篱赏析,以致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着
迷,恋恋不舍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衬着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何这样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欢菊花的原由:“不是花
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
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所以,作为后凋者,它得
天独厚地受人爱惜。诗人从菊花在四时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
理,回答了爱菊的原由,表达了诗人特别的爱菊之情。这其中自然也含有对菊花
历尽风霜此后凋的坚贞品行的赞叹。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时的题材,发掘出不平时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示,显得新奇
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奇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衬着爱菊
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
一步开辟美的境地,加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五古】禁署
冷气迟,孟冬菊初坼。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岳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惟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作者:【郑谷】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
注
【注】:
是一首咏物。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走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
写到人菊,而写菊花的高尚品行,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首咏菊是人托物言志
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菊,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
似之,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是很简单把菊看作蓬蒿的。
人劈一句,就告他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一句起得突兀,斩钉截铁
地提出,有高屋建瓴之,并表露出王公子的歧视之情。作首句,有
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毛”,承首句点。每年阴九月九日,是
众所周知的重阳。祖先在一天,有登高和菊的,菊花酒,佩茱萸囊,采菊花插戴于上。人
提起古老的,就是暗点一个“菊”字,
同照首句,明人与王公子不一,于菊是特别喜尊敬的。两句,从不一样的人菊的不一样
度,初步点出菊的高。
三、四两句是全的侧重,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气和高尚品行。“露湿秋香池岸”,寥寥七字,
写秋季清晨情形:太阳初升,秀菊,含露水,湿晶,明可;清香,池岸,令人心神怡,菊花
独具的风范采,然上。在里,“湿”字很有究,人想那片片花瓣露水,格外滋,格外明。“”
字形象切,表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如。
从中我不看到了菊花独有的形象,也感觉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境、特定的氛交交融所
生的魅力。人在描述了菊的气今后,很自然地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
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的植物。
初唐崇文学士崔融曾作《瓦松》,其自序云:“崇文瓦松者,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
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
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所以“桐君(医)莫,梓匠(木工)甄”。作者以池岸的菊花与
高屋上的瓦松作比,意在明菊花生在沼低洼之地,却高、幽静,绝不惜惜地把它的芳香
献人;而瓦松踞高位,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里,菊花被人品化了,作者予它以不
求高位、
不慕荣利的思想品。“由来”与“不羡”相,更加重了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尾一句使
的主在此获取了抉示,意获取了升。
咏物不可以没有物,但亦不可以写物而写物。粹写物,即使传神,也不是“貌神”,毫无
生气。此句句符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直就是人自己的象征。
:.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作者:【崔涂】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晨风清欲堕时。
说明
【说明】:
咏物诗,描述的是客观存在着的详尽的事物形象;但是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
则是诗人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描述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怀的意味。以抒怀的
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
的一致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示。
鲜红的夏季太阳,照射着显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明媚的色彩,
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赏识那红裳翠盖,又谁
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切可以见出莲花
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但是是“别艳”罢了。
“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孤独地开着,好象是
“无情的”。但是秋季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静静地低着头,又仿佛有
无量的幽恨。假如在“月晨风清”模糊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觉
她是多么富裕一种动人的意态!她几乎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
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但是它并无粘滞于色彩
的描述,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离
不弃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如有若无,绘声绘色。花,几乎融化在诗的境界里;花,
几乎人品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是和诗人的生活感情分不开的。我们知
道陆龟蒙处在唐末杂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
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
文,“并无忘掉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
:.
品文的危机》)所以,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别的喜好;
而这类心情的自然表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觉其中有人,呼之欲出。
竹
年代:【唐】作者:【李贺】体裁:【五律】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说明
生:一作垂。
隔浦莲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乐府】
隔浦爱红莲,
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
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
复愁明年还临时。
曲池荷
年代:【唐】作者:【卢照邻】体裁:【五绝】种类:【咏物】浮香绕
曲堤,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说明
:.
首《曲池荷》,是照后期的作品,借咏荷以抒其情。借物咏是照的,清人沈德潜伏《唐裁》
中:“言外有抱才不遇,从前零落之感。”正可以用来。
照,志大位卑,一世曲折多舛。他任新都尉染上痹病,辞北返,“羸卧不起,行已十年”,
悲伤不堪。咸亨四年(673),他写的《病梨·序》
中:“癸酉之,余卧病于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
故其邑,有士君思邈居之。⋯⋯余年垂仕,有幽之疾,椿囷之性,何其哉!”此他求援于
神医思邈,但自己身体已不抱什么希望。常常“伏枕十旬,三月。”在《病梨》中他
写道:“怯衡之落”,忌炎景之迫。”里的“怯落”与《曲池荷》中的“零”是一的含意,其中深
深寄寓着人一世的与感想。
“浮香曲堤”,未其形,先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清香,明荷花绽放,正夏季。“影覆池”,
写月光罩着荷池。月影是的,花与影,
影影,莫能分解。写荷的作不在少量。而首采纳面写法,以香人,不着意描其美的形
和人的,却出了夜荷的风范。
“常恐秋早,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佳丽之暮”的句意,但又
有所化,委宛地抒了自己才不遇、从前零落的感想。照在逝世前不久写的《疾文》中道:
“春秋冬夏兮四季,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
其盛而知其,
秋也霜降兮殷者之不,冬也阴气兮愁者之解。贤人知性情之。”难免也有人自己的性格原
由。因为他被病痛所残害,事物化的反响特敏感。如《疾文》中所:“神翳翳兮似灰,命兮
若。一伸一屈兮,比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化乎古。万物旺盛兮此,余独何兮邅回而屡
腐?”“草木扶疏兮这样,余独騨兮不自。”万物越是旺盛越是活力勃勃,他就越感觉自己
的形象枯槁。同他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其盛而知其”也有自己和别人盛的回
与感想。他的种思想突出表在他后期的歌里。《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此后两
句忽然写花之自悼。花之自悼人之自悼。咏物,“因物以我”,乃其佳。除余山《竹林答》中:
“咏物寓上,神次之。寓者,取照在流感想之中,《三百篇》之比也。神者,相在牝牡黄以外,
《三百篇》之也。若模形范,藻丹青,直死物耳,斯下矣。”这样看来,可照咏物之造。
底松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
生在底寒且卑。
深隐士路,
老死不逢工度之。
:.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
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
托物言志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