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汉字和汉文化.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汉字和汉文化 】是由【Bonnaco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汉字和汉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汉字和汉文化
目录
引言...........................................................1一、汉字的形成与发展.............................................2二、从书法创作看汉文化...........................................3三、从汉字形体解读汉字的文化功能.................................4
(一)从汉字管窥中国古代礼仪..................................4
(二)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内涵................................5四、汉字对汉文化的历史传播作用..............................6五、弘扬汉字和汉文化势在必行.....................................7
(一)汉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时代的到来...................8
(二)与时俱进开展汉字推广和汉文化传播........................9结论............................................................11
主要参考文献..................................................1
摘要
摘要
作为当代人我认为,研究汉字和汉文化是必要的,是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毫不夸张的说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依靠汉字承载和传播的,它是汉文化和华夏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先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汉字、汉文化,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努力付诸实践的。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汉字的文化功能与作用,以及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论证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的必要性,阐明观点:当代人继承与弘扬“汉字和汉文化”的责任义不容辞,与时俱进的科学推广势在必行,倡导人们积极的去参与汉字和汉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汉字推广汉文化传播
-1-
汉字和汉文化
汉字和汉文化
引言
汉字有着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没有失传并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也是全世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瞩目和研究的焦点,纵观历史的发展,不能不说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历史意义所决定的。从汉字形成与发展的悠久历史便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的传播思想和深层的文化渊源。正如余志鸿先生所说:汉字不仅凝聚着我们祖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观念;汉字不仅以其平面具象特征给人视觉的享受和体现审美价值,还以其和谐的韵律传播字义文化;汉字不仅具有语素特点的独立性和功能性,还具有极强构词能力的超想象性和灵活性。汉字实际上已成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化石”。[1]
那么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可以打个比方,从汉字诞生的那天起,汉字和汉文化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他们同根而生,相辅相成,经过了历史的锤炼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人们所认识的已经不能再有任何一种力量把他们割舍开来的汉字和汉文化。
作为后生晚辈我们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作为当代人我认为研究汉字和汉文化是具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我们也应当履行把汉字和汉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使命。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怎样继承发扬,这是我们要努力思考和探索实践的。不可否认,弘扬中华文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汉字和汉文化
一、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汉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陶文(于陕西半坡村和山东大汶口发现,迄今为止找到6个)。如果从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最早形成系统汉字的甲骨文算起,至今也有3000余年的历史。
甲骨文包括了已辨认和未辨认的字4500个左右。到东汉,在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里已收录9353个汉字,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已达47035个。汉字的家族成员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既说明中华文明的高速发展,也说明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按构造可分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体发展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历史演变,直至今天仍青春常在,经久不衰。如果按声符的内涵和字体的部件等划分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因此文化史家称赞到:“汉字、汉语以其独特形式,风格千古相传”。,2,在汉字形成的初级阶段,古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阴阳之分,比如有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每”,就是早期汉字的代表。
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字族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人,女,母,乃,身,孕,包,每,毓。
2
汉字和汉文化
时空观念在汉字中也有明确的表示,比如,时间字:日月时(天体);岁祀、干支(祭祀);年季(作物);休息假期(人事),空间字:间隙;宇宙;广阔宽(建筑),等等。
正如臧克和先生指出的“汉字保存初民悠远记忆的历史性、纯粹性,具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文字对中录和表现的独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是无可争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汉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关系。[3]
二、从书法创作看汉文化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
人们最初对汉字的书写实际上是汉字创造过程的一部分,也就是怎样外化一个汉字的"象",怎样用线来表现一个汉字。不论是甲骨文、钟鼎文,还是瓦当、玺印、简帛或封泥上的汉字,都是中国人对汉字字体的一种设计。可以说,汉字的产生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先人们把思维、观念、追求等都寄托在这些刻划的线条上。
书法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渗入汉字书写之中,汉字书写由此得出从写字的“技”升华为艺术之“道”,那就是“装饰、实用、感人”。[4]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揖一让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以及书写者个性个化的情怀,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释家的“渐修”在书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朱仁夫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书法,说它是"中华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骄傲的艺术"[5]。
我们看一块石碑、一帧法帖,透过那石花斑剥、墨色依稀的笔画,首先感悟到的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中华文化的思想灵魂在书法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书法好似历史的心电图,书写者的素质、人品会从他写的字中流露出来。拿宋徽宗与清乾隆两位皇帝做个对比,宋徽宗所写的瘦金书瘦硬挺拔,仿佛能看出书写者痛感国家危亡的悲愤心态;而清乾隆时国家兴盛,乾隆皇帝写的字也表现
3
汉字和汉文化
出雍容华贵的气象。
所以说从文化功能角度讲,汉字的书写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往往通过一幅书法作品的鉴赏,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统治者的心态,百姓的生活状态,社稷的兴衰,文化艺术氛围等等。
伴随着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发展,篆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随之发展和兴盛起来并且造纸术、印刷术也得到了发明和创造。比如,明代以后,一些书画家开始镌刻专供艺术欣赏用的印章,对印章的用料、刀法、布局等都非常讲究,使方寸之地,妙趣横生,篆刻艺术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我认为,书法贯穿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它是所有和汉字有关的艺术形式的载体,是汉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它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从汉字形体解读汉字的文化功能
(一)从汉字管窥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中庸》上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里“三百”,“三千”虽不一定是确指,仅仅言其多也,但它反映了我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从汉字的角度管窥中国古代礼仪,不能不说汉字与汉语、汉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以“禮”字为例。许慎《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思是祭神致福。从字形上看,“禮”是一个会意字,“从示,从豊”,也就是说“禮”是由“示”和“豊”两个部件组成;“豊”亦声,即“豊”同时还表示“禮”字的读音。《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实乃牵强附会之说。按照徐锴的说法,“示”为古祇字,祇是地神,神是天神。《周礼?春宫》:“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也有人认为“祇”是已故祖先的灵位[6]即先祖神灵所附之所。无论怎样,凡从“示”之字都和神
4
汉字和汉文化
祇有关,如“社”指的是“土神”、“禅”指的是“祭天”、“祖”指的是“祖庙”、“祟”指的是“神祸”。“豊”是一个象形字,许慎认为是“行礼之器”。古人行礼以玉,据《周礼》记载,古时天子以玉祭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宗礼地„„。其实,“禮”的本字就是“豊”,表示一个高脚器皿中放着两串玉。春秋战国时的上郡守戟和诅楚文中,“豊”加上了“示”。由此可知,“礼”的本意是祭祀时的行礼之器。其后指祭神致福,《仪礼?觐礼》:“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中的“礼”就是这个意思。再其后由指神事而变为指人事,指各种礼仪。如《论语?阳货》:“三年不为礼,礼必坏”。更其后引申为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如《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故制礼仪以分之”。《论语?颜渊》上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禮有五经,莫重于祭。”[7](“五经”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制)从以上粗浅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礼”起源于祭祀,“礼”和祭祀的关系十分密切,“礼”的核心就在于体现尊卑不同的等级制度,由此可以对我国古代的礼仪窥豹一斑,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有所了解。
(二)从汉字构形看汉字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8]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具有解读文化
的功能。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5
汉字和汉文化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四、汉字对汉文化的历史传播作用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发扬,最好的媒介就是文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性字本位文字,它的特点在于成语的凝炼、唐诗宋词的意境,是表音的外语文字永远无法达到的。成语的美妙在“赞天地之美,颂万物之理”~如:改过迁善,妙手回春,返老还童,一劳永逸。还有流传已达数千年的高度浓缩了我国儒教文化的《三字经》,也是用汉字写成的。经中包涵了天文,地理,人体等奥秘。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送暖入屠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6
汉字和汉文化
鸣禅„„这些滋养我们中华民族的经文和诗句,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才能够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即使翻译家伤透了脑筋,恐怕也难译出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神韵来。无法想象,如果用拼音文字去写“beiguofengguang,qian
libingfengwanlixuepiao”,还会有什么意境可谈~所以说在文化传播上,我们的汉字所表现出的独特性是其他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正如王蒙老师所言,我们的文字“起码在追求一种灵感上是很有趣味的”。[9]
汉文化博大精深,连绵五千载,几千年前的中医、科技,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博大胸怀等文化的结晶,都是靠由汉字来传承和弘扬的。走入汉字这扇门,你才能感受到汉文化的奥妙。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念法,广东人有广东认的念法,上海人有上海人的念法,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的不同念法,而意义却是一样的。汉字有这样的特色,所以能够凝聚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种族,从而聚合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汉文化。汉字不但是语言的记录者,而且她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与荣辱,承载着中华人民的血泪与欢乐。她记录了圣贤的无尽智慧,也记下了暴君的残虐所为。汉字因承载中国的文化而丰富,汉文化也因藉汉字而得到弘扬。历史上,日本、韩国、越南等国,曾对汉字进行过借鉴和使用,在文化上深受汉文化的薰染。正如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所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10]汉字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形成超民族和地域的汉字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她是人们了解和传播汉文化历史价值的重要依据。由此我深信,不管历史的车轮再向前行驶多久,汉字和汉文化始终会风雨相伴,携手同行。
五、弘扬汉字和汉文化势在必行
弘扬汉字、汉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曾经说过:“未来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11]与经济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也是毋庸质疑的客观事实,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
7
汉字和汉文化
是每个国家都必须正视的,正如加达默尔说,“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12]全球化触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可抗拒之势席卷了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以封闭的形式孤立地存在。
人类的历史就是各种文化不断相互影响的历史,但没有哪个时期像当今世界一样,文化的交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个个角落,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种文化的影子。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和文字符号,则首当其冲的肩负起传播汉文化的重任。汉字的历史可以说也是中华的文明史,她见证过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经历了历史的垂炼和考验,如今,洗尽铅华的汉字和中华文明,必将更加朝气蓬勃。
(一)汉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汉字时代的到来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赋予了汉字深厚的内涵、神奇的力量。中国是礼仪之邦,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讲究“中和”。《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和谐、协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中”、“和”之道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汉字把汉文化的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字和汉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nnacon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23-03-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