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霍乱病人病情稳定接触者已隔离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0日在发布会上说,湖北省黄石市霍乱疫情处置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境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球无新增感染病例。
邓海华说,截至9日12时,湖北确诊3例霍乱患者、1例带菌者,对所有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都已采取相应措施,病人病情比较稳定。
邓海华介绍,接到疫情报告以后,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派专家组赶赴现场,进行相关疫情指导防控。黄石市相关地区采取隔离治疗病人、管理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环境消毒、应急监测、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卫生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核实了解情况,要求湖北省做好病例救治、疫情防控、密切接触者观察和消毒处理等工作,派出的国家级专家组已于10日早上赶到现场指导工作。他说,霍乱疫情经水、食物以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近年来我国霍乱发病率非常低且均为轻症病例,临床以补液和抗菌治疗为主。
沙特阿拉伯和英国近期报道了两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散在感染病例。邓海华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不同,目前也无证据表明已经造成人员间的传播。目前,我国尚无新型冠状病毒病例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报道的疑似病例现已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
邓海华介绍,卫生部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领导小组,收集相关信息,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指导各地开展相关病例监测、排查、报告工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已经具备实验室检测能力。全国
32个省级疾控机构和检验检疫机构、131个口岸城市的疾控机构和检验检疫机构,包括400个网络实验
室,已经接受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培训。“两节”期间,卫生部牵头成立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协作机制,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宗教局制定了口岸和朝觐人员的疫情防控预案。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还发布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国际旅行健康提示。卫生部将进一步强化部门间合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完善相关技术方案,同时加强培训和演练。霍乱( cholera)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在医疗水平低下和治疗措施不力的情况下,病死率甚高。
根据临床表现常可将霍乱患者分为典型病例(中、重型)、非典型病例(轻型)及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乱),分述如下。
一、典型病例(中、重型):有典型的腹泻和呕吐症状,其中中型霍乱患者腹泻每日达10~20次,为水样或“米泔水”样便,量多,有明显失水体征。血压下降,收缩压在70~90mmHg,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500ml以下。重型患者除有典型腹泻(20次/天以上)和呕吐症状外,存在严重失水,因而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70mmHg或不能测出。24小时尿量50ml以下。
二、非典型病例(轻型):起病缓慢,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为稀便或稀水样便,一般不伴呕吐,持续腹泻
3~5天后恢复。无明显脱水表现。
三、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乱):其特点是起病很急,尚未见泻吐即已死于循环衰竭,故又称“干性霍乱”。霍乱病程不长,轻型无并发症者,平均3~7日内恢复,个别病例腹泻可持续1周左右,并发尿毒症者恢复期可延至2周以上[1]。发病原因霍乱弧菌是1883年第五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期间Koch在埃及发现。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的尸体分离出与霍乱菌类似的特殊弧菌株并命名为El-Tor
弧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将先后发现的两种病原性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在第七次世界性大流行中,后者逐渐取代了前者而成为霍乱流行的主要病原体。霍乱弧菌长1~3靘,~0. 6靘,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新鲜标本涂片镜检,排列如“鱼群”样。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培养需氧,耐碱不耐酸,在pH8. 8~。各群弧菌的鞭毛抗原(H)大多相同,仅菌体抗原(O)不同。根据菌体抗原将弧菌分成O1~O6群(现已增至72群)。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均能与抗菌体抗原的血清抗体产生凝集,均属于O1群。凡不属O1群的其他弧菌皆为不凝集,统称非O1群弧菌。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霍乱弧菌分为O1群霍乱弧菌、O1群不典型霍乱弧菌及非O1群霍乱弧菌,此后多依此命名。学者们对霍乱弧菌菌体抗原进行分析研究得知O1群霍乱弧菌含有共同的特异性抗原A和不同的特异性抗原
B和C,据此将其分为三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抗原A、C;小川型(Ogawa,异型),
湖北霍乱病人病情稳定 接触者已隔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