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中学历史学科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于民语教师实习指导的总结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建设新疆、提高新疆教育质量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需要,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缩小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实现“民汉兼通”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城乡、民族、区域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强化基础教育的功能,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和在我校实习的民语培训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习、交流、探讨,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学历史学科双语教学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中学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而民语教师使用汉语进行授课,除了把握一般性的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和特点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研究和把握在师生均使用非母语的教学情形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民语教师在中学历史学科中使用汉语教学的课堂效果谈些自己粗浅的体会。
充分利用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是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
中学历史学科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教师可以很容易收集到古今中外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故事。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效果,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且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史观是自然形成,是最容易内化为其价值观的。如关于唐朝的衰落和灭亡,讲天宝危机的出现,写出两个成语“口蜜腹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学生来回答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迅速得出玄宗后期用人不当,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导致危机的出现,效果很好。
专有学科名词的准确使用和掌握对师生都是难点。
对于历史专有学科名词的处理往往是双语教学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不仅是学生感到掌握困难,容易将混乱使用,即使是很多民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感到准确使用专有学科名词,并能在和学生的讨论中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加以说明也是困难的,毕竟师生双方都是使用非母语授课和学习。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建议民语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专设“名词解释”一栏,对每一课中新出现的历史专有名词做的心中有数,持之以恒也能提高历史学科的专业水平。而在授课中也不要一开始就强行要求学生掌握,而是通过多种手段的反复重现使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加以掌握。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如此。切忌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进行解释,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
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是保证
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关键。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有它明确的课程要求和课程安排。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之下,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标所提到的教学目标,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又要达成双语教学目的,似乎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深化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改变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
导入设计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双语教育论文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