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 2 2
1 1
1
1
2007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3 期
文章编号:1001 4918 (2007) 03 0117 12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现状
3
梁宗保1 张光珍1 2 陈会昌1 王莉2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 2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者有关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表明,良心概念趋向于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
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加以整合,西方研究者认为良心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西方研究者对
良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对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先天气质因素和后天社会化因素
进行了广阔而深入地研究。当前的研究也更加强调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良心的影响,对良心测量方法的使用上
研究者们也更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和看法。
关键词:儿童;良心;内化; 道德
违规行为联系起来,即使没有成人监督,儿童也会引起一种
1 良心的概念及内涵焦虑的唤醒。社会学习理论家也认同情感在内疚中所起的
1 1 传统理论解释作用,但是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内疚与其它反应一样是通过
良心是道德范畴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个体社会化的特征对榜样的认同而获得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对道德判断的
和终极目标之一,是早期的社会化与情绪发展中一个非常重内化与父母对儿童使用的纪律约束方法有关。如果使用身
要的主题。心理学很早就开始关注良心,精神分析理论、社体惩罚和言语攻击等外部的控制,儿童不可能内化道德规
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发展学派对良心的概念和内涵都有明则。但是当与儿童清晰地交流规则,以及使用爱的收回来加
确的论述。后期的研究者都是从这三种理论倾向出发,对良以警示的策略,就会促进儿童行为的内化[1 ,2 ] 。
心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认知发展学派认为儿童良心的获得,关键在于儿童对道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德规则的抽象理解,以及对假设道德两难问题的推理能力。
提出了超我的概念,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道德发展被认为是在同伴交往的辅助下认知成熟的一种结
标准,是良心概念的最初形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的内果,与父母影响无关。皮亚杰对应其认知发展阶段提出了道
疚、焦虑等道德情感是良心的主要成分,良心的发展是儿童德发展阶段,随着儿童认知结构的成熟,对道德问题的理解、
为了减少指向父母的性欲和敌对情感所引起的焦虑而接受因果归因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儿童会分阶段学习和掌握道
父母规则的结果。从广义的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弗洛伊德德规则和社会规则,儿童获得社会规则与他们本身对这些社
认为良心是介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心理机制,与紧张焦会规则的理解和概念化有关系,儿童只有理解和认同了道德
虑相联系;个体及其种族都有长期生存的本能需要,个体为规则之后才会考虑去内化那些规则,而且儿童也只有在具备
了生存就会产生攻击其他个体的倾向,而群体的功能是要保理解自己内疚的因果关系和实质的认知能力之后才会感到
证每个个体生存下去,因此要阻止人们之间的攻击性倾向。内疚[1 ,2 ] 。
在群体
西方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现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