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求谏》.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
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
诤,知政教得失。
唐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此处”改变”的意思
希望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
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借助
纠正
保全
自以为贤
照见自己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最终
被诛
不久
规劝
闭口不说话
百姓
问1:本段表现的太宗求谏的态度是怎样的?
太宗体谅臣子觐见时敬畏的心情,为了“闻谏诤”“知政教得失”,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体现了唐太宗虚心求谏的态度。
问2:唐太宗在阐述对于谏诤的看法时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以照镜类比,提出“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观点;然后假设了“主若自贤,臣不匡正”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过失的危害。接着从反面加以阐述,并列举隋炀帝君臣的例子作为佐证;最后提醒吸取历史教训,殷切希望臣子们“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
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
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顺,指天下太平
鲠直
多次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
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
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竭尽自己浅陋之才。”
君主
圣明
直言谏诤的大臣
被接受
开启圣明的思虑
chú ráo割草打柴之人
qìng 尽,用尽
gǔ 瞎子

《求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yinyzhi
  • 文件大小2.37 MB
  • 时间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