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讲要.doc《清净道论》讲要
2007年6月讲于江西佛学院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X3)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三遍)
第一讲:序品
各位法师、各位大德: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净道论》。
《清净道论》,巴利语Visuddhi-magga。Visuddhi意思是清净,magga是道,其正确的译法是“清净之道”。“论”字是当时了参法师(还俗后叫叶均居士)到斯里兰卡留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上去的。
我们先来谈谈《清净道论》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第一节、巴利语三藏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因其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称为南传佛教。因为上座佛教的经典主要使用巴利语,所以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塔口语,故又被称为“马嘎底语”(Màgadhika,Màgadhã,摩揭陀语)或根本语(Målabhàsà)。
出于对巴利语的尊重,我们也把这种语言称为“佛语”(Buddha-bhàsà),即佛陀的语言。这种语言原来并不叫做“巴利”,它只是马嘎塔语(Màgadhã- bhàsà)或(Màgadhivohàra)。后来这种语言随着三藏传到了斯里兰卡跟缅甸,当地的长老们非常恭敬用这种语言记载的经典,因此他们把这种语言也背诵、传诵下来,一代一代地相传至今。现在,作为一名南传的比库,他有义务也必须学习巴利语。掌握了巴利语后,他将会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是佛陀的语言,使用的已经是2600 多年前的语言
。虽然这种语言已类似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古文一样,已经不再在生活当中使用了,但是,当我们阅读巴利经典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佛陀对诸弟子们讲经的那一份亲切感。
佛教把佛陀所制的戒律与所说的经典编为三藏(Tipiñaka)。ti是三,梵语叫做tri;piñaka的意思是笼、筐、容器。我们把三藏称为Ti-piñaka,即三个筐,比喻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在北传佛教,三藏的次第是《经藏》、《律藏》和《论藏》。但是在上座部佛教里面,首先是《律藏》,然后才是《经藏》和《论藏》。
为什么三藏要这样分呢?因为一个善男子出家之后,首先要学的就是戒律。做为一名比库,必须在五年当中通达戒律,他必须通达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罗提木叉),对每一条学处的犯、不犯,犯重、犯轻,违犯了如何忏悔的方法要清楚。一名比库也必须在五年之内通达22种篇章(khandhaka,犍度)。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比库和比库尼的义务。如果他通达了《律藏》,懂得了戒律,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了,则可在经论方面继续深造。
第一是《律藏》(Vinayapiñaka)。《律藏》按照内容可分为《经分别》、《篇章》、《附随》三大部分。缅文版编为《巴拉基咖》、《巴吉帝亚》、《大品》、《小品》和《附随》五大册。
《经分别》是对比库和比库尼两部戒经——《巴帝摩卡》的解释,其中解释《比库巴帝摩卡》的部分称为《大分别》(Mahàvibhaïga); 解释《比库尼巴帝摩卡》的部分则称为《比库尼分别》(Bhikkhunã- vibhaïga)。
《篇章》(Khandhaka)又分为《大品》(Mahà-vagga)和《小品》(Culla-vagga)两大部分,《大品》有10篇,《小品》有12篇,共22篇。
第二是《经藏》(Suttapiñaka)。在巴利佛教里面,《经藏》分为五部:
第一、《长部》(Dãghanikàya)。dãgha是长;在这里是指篇幅长的经文。nikàya是部类、分类,有时“部派”也可以叫做nikàya。《长部》一共收录有34部经。
第二、《中部》(Majjhimanikàya)。majjhima是中等;在这里是指篇幅长短适中的经文。《中部》一共收录了152部经。
第三、《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saü是在一起,yutta是已结合的,Saüyutta为相应;在这里是指按内容分类的经文。《相应部》一共收录了7762部经。
第四、《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aïguttara是由二个字组合在一起:aïga是支、部分,uttara是上面。把Aïguttaranikàya翻译成增支部,是由于该部是一法再增上一法,再增上一法,用增一法来编辑这部经典,所以称为《增支部》。《增支部》一共收录了9557部经。
第五、《小部》(Khuddakanikàya)。khuddaka直译为小,含有杂碎、琐碎的意思。比如说“杂碎戒”(khuddanukhuddaka sikkhàpadaü)又叫做微细戒,直译为“微细又微细的学处”。因为该部经典包括诗偈、论文、故事类等,内
清净道论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