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
【摘要】道情戏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它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它的宗教意义的研究及文化价值的探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民俗心理文化内容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关键词】道情戏;悦神;悦人;发展衍变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53-01
道情戏主要是指流传在民间的说唱道情,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道情戏最早开始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在宋朝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主要采用说唱的形式,以宣扬道教思想为目的[1]。而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道情戏也逐渐从悦神向悦人不断发展衍变。清代乾隆期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现在多数仍为说唱形式,部分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形式被搬上舞台。本文将对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参考。

一、道情戏之悦神
道情戏对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目前,它在中国20多个省市,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半个中国民俗、语言、音乐和其他方面的差异,是我们民族的优秀艺术。山西北部地区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由于道情的流入和传播,形成了有山西省北部地方特色的道情。它的形成被视为“神戏”,这意味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道情原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称“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此时,道情戏也从“雅”走向了“俗”[2]。这一时期的道情戏存在多种演出形式,有固定的服装,以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清代乾隆期间,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最受当地观众热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当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之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的舞台,另外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经在宣统年间和咸丰年间被搬上舞台,但是没有一直继续下去。从晋北道情的众多曲目和伴奏乐器中,人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宗教文化的踪迹。这不但是研究晋北地区道教历史文化衍变的根据,而且是研究晋北地区民众民俗心理演变的依据。
二、道情戏之悦人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晋北道情戏也随着宗教的发展以及城乡民间各类民俗仪式的不断突破成了道教思想的羁绊。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慢慢兴起,道情戏就开始由说唱的形式转向戏曲化[3]。在当时的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当时所有的农民的文化生活都很单调,这对于非常喜欢戏的村民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道情戏顺应时代的需求,填补了农村文化生活的空白,在说唱道情戏的基础上运用戏曲的形式。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周口道情和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都慢慢地发展为舞台剧。在这期间,道情艺人说唱道情是很有讲究的,他们出去唱道情时,一般都是白袜、黑鞋、长袍等穿戴整齐,发髻扎好,这非常受观众的欢迎。很多观众看见他们,都会称呼他们为唱道情的说书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道情戏也被禁演,当时有很多的青年演员被遣散。一直到1967年,豫剧团、道情合并为工农兵文工团,同时改名为豫剧团。在这之后工农兵文工团用道情声腔排演了《前进路上》,通过不断演出,使得道情戏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

浅议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0-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