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劝学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是由【1130474171@qq.com】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劝学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劝学⾼中⽂⾔⽂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这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法等⽅⾯,全⾯⽽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的教育思想。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劝学⾼中⽂⾔⽂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劝学》知识点
原⽂:
君⼦⽈: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过矣。
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越、夷、貉之⼦,⽣⽽同
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诗⽈:“嗟尔君⼦,⽆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于化道,福
莫长于⽆祸。
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
声⾮加疾也,⽽闻者彰。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楫者,⾮能⽔也,⽽绝江河。君⼦⽣⾮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有鸟焉,名⽈蒙鸠,以⽻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苕折,卵破⼦死。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有⽊
焉,名⽈射⼲,茎长四⼨,⽣于⾼⼭之上,⽽临百仞之渊,⽊茎⾮能长也,所⽴者然也。蓬⽣⿇中,不扶⽽直;⽩沙在涅,与
之俱⿊。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不近,庶⼈不服。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居必择乡,游必就⼠,所以
防邪辟⽽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腐出⾍,鱼枯⽣蠹。怠慢忘⾝,祸灾乃作。强⾃取柱,柔⾃取束。邪秽在
⾝,怨之所构。施薪若⼀,⽕就燥也,平地若⼀,⽔就湿也。草⽊畴⽣,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
焉;林⽊茂,⽽斧⽄⾄焉;树成荫,⽽众鸟息焉。醯酸,⽽蚋聚焉。故⾔有招祸也,⾏有招辱也,君⼦慎其所⽴乎!
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故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
成江海。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蚓⽆⽖⽛之利,筋⾻之强,
上⾷埃⼟,下饮黄泉,⽤⼼⼀也。蟹六跪⽽⼆螯,⾮蛇鳝之⽳⽆可寄托者,⽤⼼躁也。
是故⽆冥冥之志者,⽆昭昭之明;⽆惛惛之事者,⽆赫赫之功。⾏衢道者不⾄,事两君者不容。⽬不能两视⽽明,⽿不能
两听⽽聪。螣蛇⽆⾜⽽飞,鼫⿏五技⽽穷。《诗》⽈:“⼫鸠在桑,其⼦七兮。淑⼈君⼦,其仪⼀兮。其仪⼀兮,⼼如结兮!”故
君⼦结于⼀也。
昔者瓠巴⿎瑟,⽽流鱼出听;伯⽛⿎琴,⽽六马仰秣。故声⽆⼩⽽不闻,⾏⽆隐⽽不形。⽟在⼭⽽草润,渊⽣珠⽽崖不
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终乎为圣⼈,真积⼒久则⼊,学⾄乎没⽽后⽌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也;礼者,法之⼤
分,类之纲纪也。故学⾄乎礼⽽⽌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
间者毕矣。君⼦之学也,⼊乎⽿,着乎⼼,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蝡⽽动,⼀可以为法则。⼩⼈之学也,⼊乎⽿,
出乎⼝;⼝⽿之间,则四⼨⽿,曷⾜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今之学者为⼈。君⼦之学也,以美其⾝;⼩⼈之学也,以为
禽犊。故不问⽽告谓之傲,问⼀⽽告⼆谓之囋。傲、⾮也,囋、⾮也;君⼦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礼乐法⽽不说,诗书故⽽不切,春秋约⽽不速。⽅其⼈之习君⼦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
学莫便乎近其⼈。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已⽿。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
儒⽽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
之犹以指测河也,以⼽舂⿉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然后接之;⾮其道则避之。故礼
恭,⽽后可与⾔道之⽅;辞顺,⽽后可与⾔道之理;⾊从⽽后可与⾔道之致。故未可与⾔⽽⾔,谓之傲;可与⾔⽽不⾔,谓之隐;不
观⽓⾊⽽⾔,谓瞽。故君⼦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诗⽈:“匪交匪舒,天⼦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不⾜谓善射;千⾥蹞步不⾄,不⾜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不⾜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之也。⼀出焉,
⼀⼊焉,涂巷之⼈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知夫不全不粹之不⾜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是⽆欲见
也,使⽿⾮是⽆欲闻也,使⼝⾮是⽆欲⾔也,使⼼⾮是⽆欲虑也。及⾄其致好之也,⽬好之五⾊,⽿好之五声,⼝好之五味,
⼼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
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贵其全也。
⽂⾔实词
⽂⾔实词兴⽂⾔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成⼭,风⾬兴[3]焉。”
⽂⾔实词就⽂⾔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受绳则直,⾦~砺则利。”
⽂⾔实词望⽂⾔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
⽂⾔实词长⽂⾔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
⽂⾔虚词
⽽<连词>
。《劝学》:“吾尝终⽇~思矣。”
⽰递进关系。《劝学》:“君⼦博学~⽇参省乎⼰。”
。《劝学》:“锲⽽不舍,⾦⽯可镂。锲⽽舍之,朽⽊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成⼭,风⾬兴~。”
于
(1)<介>介绍⽐较的对象,可译为“⽐”。《劝学》:“冰,⽔为之,⽽寒~⽔。”
也<助>语⽓助词,⽤于句中
。《劝学》:“君⼦⽣⾮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表递进。《劝学》:“君⼦博学⽽⽇参~⼰。”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烘⽊使弯曲)
⽣⾮异(⽣,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更,再。暴,同“曝”,晒⼲。)
则知明⽽⾏⽆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古义:⼴博地学习,⼴泛地学习。例:君⼦博学⽽⽇参省乎⼰。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检验。例:君⼦博学⽽⽇参省乎⼰。
今义:加⼊。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 古义:⾦属制的⼑剑。例:⾦就砺则利。
今义:⾦⼦,黄⾦。
5.⽖⽛ 古义:⽖⼦和⽛齿。例:蚓⽆⽖⽛之利。
今义:坏⼈的党⽻、帮凶。
6.⽤⼼古义:因为⽤⼼。例如:⽤⼼⼀也。
今义:读书⽤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墨线。例:⽊受绳则直
今义:绳⼦,绳索。
:腿脚。例:蟹六跪⽽⼆螯
今义:跪下
:疾劲,强,⼤,这⾥指声⾳宏⼤。例:声⾮加疾也
今义:疾病
:达到(⽽致千⾥)
今义:赠送,给予
:这⾥指藏⾝(⾮蛇鳝之⽳⽆可寄托者)
今义:⼤致指⼼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
①名词做状语
⼦博学⽽⽇参省乎⼰(⽇:名作状,每天)
⾷埃⼟,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楫者,⾮能⽔也(⽔:名词⽤作动词,游⽔)
③动词的使动⽤法
⽊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招,臂⾮加长也(⾼:形作名,⾼处)
(善:形作名,善⾏)
⑤形容词⽤作动词
故⽊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利⾜也(利:形容词的使动⽤法,使……快,⾛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也(⼀:数词⽤作形容词,专⼀)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流,⽆以成江海(流:流⽔)
⼀词多义
:
(1)寒于⽔(⽐)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
(3)取之于蓝(从)
2.⽽:
(1)君⼦博学⽽⽇参省乎⼰(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过矣(并列关系,⽽且)
(3)终⽇⽽思矣(表修饰)
(4)⽽见者远(表转折)
(5)锲⽽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神明⾃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螯(连词,表并列)
:
(1)假⾈楫者(代词,指……的⼈)
(2)不复挺者(……的原因)
:
(1)风⾬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
(2)圣⼼备焉(语⽓词)
:
(1)⾦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利⾜也(形容词的使动⽤法,使……快,⾛得快)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青于蓝(代词代青)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多以书假余(借)
(1)顺风⽽呼,声⾮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1)忽然抚尺⼀下,群响毕绝(《⼝技》)停⽌
(2)⾃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技》)极了
(4)假⾈楫者,⾮能⽔也,⽽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蚓⽆⽖⽛之利,筋⾻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转,赏赐百千强(《⽊兰诗》)有余
(3)乃⾃强步,⽇三四⾥(《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螯,⾮蛇鳝之⽳⽆可寄托者,⽤⼼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
⽆⽖⽛之利,筋⾻之强。(定语后置)
⽽青于蓝;冰,⽔为之⽽寒于⽔。(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表⽰⽐较)
【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以⾄千⾥(固定句式,“⽆以……”意为“没有⽤来……的办法”)
9.⾦⽯可镂(被动句)
⾼⼆⽂⾔⽂劝学知识点
⼀、⽂⾔实词
(1)輮以为轮(通“煣”,⽤⽕烘⽊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再;通“曝”,晒)
(3)则知明⽽⾏⽆过矣(通“智”,智慧)
(4)君⼦⽣⾮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就砺则利(⾦,古义:⽂中指⾦属制成的⼑剑等;今义:黄⾦)
(3)君⼦博学⽽⽇参省乎⼰(博学,古义:⼴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也(⽤⼼:古:⽤,因为今:集中注意⼒;居⼼,存⼼)
(5)君⼦博学⽽⽇参省乎⼰(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蛇鳝之⽳⽆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或某事物上)
⽤
(1)动词使动⽤法
⽊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博学⽽⽇参省乎⼰(每⽇)
上⾷埃⼟,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楫者,⾮能⽔也(游⽔)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法)
不能⼗步(跨⼗步,⾄⼗步)
(5)数词作形容词:
⽤⼼⼀也(专⼀)
4、⼀词多义
(1)绝
假⾈辑者,⾮能⽔也,⽽绝江河(横渡)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常)
忽然抚尺⼀下,群响毕绝(终⽌)
(2)假
君⼦⽣⾮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蚓⽆⽖⽛之利,筋⾻之强(强⼤,强健)
挽⼸当挽强,⽤剑当⽤长(有⼒的⼸)
策勋⼗⼆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三四⾥(竭⼒,勉强)
(5)望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夜望将军⾄,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既望(⽉圆之时,农历每⽉⼗五⽇)
⼆、⽂⾔虚词
1.⽽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思矣/吾尝跂⽽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
也,⽽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过矣/蟹六跪⽽⼆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神明⾃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博学⽽⽇参省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2)介词,⽐: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为之⽽寒于⽔(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之利,筋⾻之强
⑶助词,的:⾮蛇蟮之⽳,⽆可寄托者
⑷助词,⽤于定语和中⼼词间,⽆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⑴兼词,于之,从这⾥:积⼟成⼭,风⾬兴焉/积⽔成渊,蛟龙⽣焉
⑵句末语⽓助词,了: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
三、⽂⾔句式
(1)君⼦⽣⾮异也,善假于物也(⽤“也”表⽰判断)
(2)⾮蛇蟮之⽳⽆可寄托者,⽤⼼躁也(⽤“者……也”表⽰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楫者,⾮能⽔也,⽽绝江河(省介词“于”)
(1)青,敢之于蓝,⽽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博学⽽⽇参省乎⼰(乎⼰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之利,筋⾻之强(利之⽖⽛、强之筋⾻,定语后置)
冰,⽔为之,⽽寒于⽔(于⽔,介词结构后置)
《劝学》名句理解性默写知识点
1、孔⼦⽈:“学⽽时习之”,⼜说:“⽣⽽知之者上也,学⽽知之者次也。”荀⼦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
承并发展了孔⼦对学习的认识。
2、《荀⼦·劝学》强调⼈要⼴泛学习⽽且经常反省⾃⼰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
过矣。”
3、在荀⼦的《劝学》中⽤“朽⽊”“⾦⽯”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是:“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镂。”
4、在《荀⼦•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螯,⾮
蛇鳝之⽳⽆可寄托者,⽤⼼躁也。”
5、《荀⼦·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更上⼀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是:“吾尝跂⽽望矣,不如登
⾼之博见也。”
6、《荀⼦·劝学》中“君⼦⽣⾮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与⼈的天资差异本不⼤,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要善于利
⽤学习来弥补⾃⼰的不⾜。
7、《荀⼦·劝学》中指出⼈要积累善⾏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积善成德,⽽神明⾃得,圣⼼备焉”的境界。
8、后⼈常⽤“青出于蓝⽽胜于蓝”来⽐喻学⽣超过⽼师,这⼀熟语出⾃《荀⼦·劝学》中“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9、《荀⼦•劝学》中,荀⼦以亲⾝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荀⼦•劝学》中“积⽔成渊,蛟龙⽣焉”两句是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出现。
11、荀⼦认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
在《劝学》中⾸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
12、在⽂中⽤⽐喻说明事物经过⼀定的变化,可以提⾼的句⼦是: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
13、在⽂中⽤⽐喻的⼿法,借助⽊头经过烘烤后发⽣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定的变化,还可
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有时作者⼜采⽤对⽐的⽅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字的说服⼒。例如,在强调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劣马与好马进⾏对⽐以说理的句⼦是: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
15、《劝学》中从反⾯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法达到远⼤⽬标的句⼦是:故不积跬步,⽆以
⾄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16、《劝学》中作者连⽤“登⾼⽽招”、“顺风⽽呼”、“假舆马”、“假⾈揖”四个⽐喻,从见、闻、陆、⽔等⽅⾯阐明了在实际
⽣活中由于利⽤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从⽽说明⼈借助学习,就能弥补⾃⼰的不⾜,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
得出结论:君⼦⽣⾮异也,善假于物也。
17、在⽂中强调学习应当专⼀,如果不专⼀,便会像螃蟹⼀样,⼀⽆所成的句⼦是:蟹六跪⽽⼆鳌,⾮蛇鳝之⽳⽆可寄
托者,⽤⼼躁也。
18、《论语》中孔⼦说:“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的《劝学》中,也有⼀句直
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是: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是:锲⽽不舍,⾦⽯可镂。
20、在⽂中强调学习应当⽤⼼专⼀,并且从正⾯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如果⽤⼼专⼀也会有所成的句⼦是:
蚓⽆⽖⽛之利,筋⾻之强,上⾷埃⼟,下饮黄泉,⽤⼼⼀也。
21、在⽂中⽤⽐喻的⼿法,借助⽊头经过烘烤后发⽣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定的变化,还可
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2、儒道两家都曾⽤⾏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荀⼦
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以⾄千⾥。”
23、“君⼦⽣⾮异也”是说君⼦的天赋本性跟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然⽽最终却超过⼀般⼈,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
了利⽤学习可以弥补⾃⼰不⾜的道理。
24、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是:锲⽽不舍,⾦⽯可镂。
25、“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通过“⽊”于“⾦”的变化来进⼀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6、荀⼦认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泛学习改造获得的。“⾦”要锋利,需“就砺”;⼈要改造成为“知明⽽⾏⽆
过”的君⼦,就要“博学⽽⽇三省乎⼰”,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分重⼤的。
27、⽤“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独⾃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2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前波让后波。”和荀⼦《劝学》(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
寒于⽔。”都表达出学⽣可以超过⽼师或后⼈超过前⼈的思想,与韩愈的“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的思想⼀致。
29、荀⼦认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泛学习改造获得的。“⾦”要锋利,需“就砺”;⼈要改造成为“博学”的君
⼦,就要“⽇参省乎⼰”,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分重⼤的。
30、荀⼦在《劝学》中连⽤了“冰,⽔为之⽽寒于⽔”等五个⽐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改变⾃⼰,从不
同的⾓度和侧⾯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1、荀⼦《劝学》中“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刻学习收获⼤的道理。
32、“君⼦⽣⾮异也”是说君⼦的天赋本性跟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然⽽最终却超过⼀般⼈,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
利⽤学习可以弥补⾃⼰不⾜的道理。
33、古代诗⽂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劝学》中则⽤“积⼟成⼭,风⾬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
的重要性。
34、⼈们常说,活到⽼,学到⽼,荀⼦《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5、《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是:“故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36、李⽩在《蜀道难》中⽤“剑阁峥嵘⽽崔嵬,⼀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道险峻⾼⼤,易守难攻的特点,极有⽓势;《劝
学》阐述学习的坚持精神的语句是“骐骥⼀跃,不能⼗步。驽马⼗驾,功在不舍。锲⽽舍之,朽⽊不折。锲⽽不舍,⾦⽯可
镂。”
劝学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