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融长尾战略》——从风险特征角度管理业务线条
(2011-11-11 13:03:34)
次贷危机的爆发,让全世界重新审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华尔街乃至全球为此付出的代价至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金融长尾战略——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与后全能银行时代》这本书中,从次贷危机中各大经典案例入手,解读了金融创新以及全能银行时代里风险的根源所在,分离出现代金融集团业务构建的三原则:即风险隔离、资本独立、有限协同。次贷危机打碎了大型集团不败的神话,消费者和机构客户都不再是花旗、AIG或是UBS的产品而盲目追随了。风险管理的文化意识已在金融机构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创新是这个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金融机构在残酷的竞争状态中为了保持自己的收益与地位,也都争相开发新产品,开辟新渠道,但金融创新的风险也相伴随,并有复杂化的趋势。在这本书中,作者将金融机构的业务从风险特征的角度重新划分为四种:轻资本业务、重资本业务、长尾业务、短尾业务。
轻资本业务是指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获取服务费收益的业务,这类业务费率不高,但占用资本金较少,如传统的投行IPO业务、并购重组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
重资本业务是指通过资产风险来获取风险溢价收益的业务,这类业务通常耗用集团内部较大的资本金,如传统的银行贷款、保险业务等。
长尾业务是只发生损失概率低,但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较大损失的业务,通常是指低频高损的业务,这类业务一旦爆发,将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多数的金融创新业务都属于这类业务。
短尾业务即指高频低损的业务,一般这类业务能借助数理模型来进行损失分布预测,从而实现相对充分的拨备。
作者将这四种分类确定为四个维度:(轻资本,短尾)(轻资本,长尾)(重资本,短尾)(重资本,长尾),并将各个业务纳入这四个维度下:
短尾长尾
作者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业务的风险隔离,资本独立的管理。雷曼与AIG的案例告诉我们,正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且没有与公司的其他业务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反而为了提高证券化产品的评级,为其进行全额担保。高杠杆的运行模型使得公司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抵御流动性缺失的风险。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也是要求必须以业务分部的形式对财务报表进行披露。这一要求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对各种风险级别不同的业务进行单独的监控。现在银行的构架制度也是逐步朝着事业部制的方向发展,能有效的从业务角度来控制风险,这也是事业部制优于总分行制的所在。
基于上述分类的启示,证券公司也可以将各个业务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来进行风险优化管理。传统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属于(轻资本,短尾)的象限中,资产管理业务等属于(轻资本,长尾),一般的证券交易属于(重资本,长尾),融资融券、直投、证券自营等属于(重资本、长尾)业务。对于(重资本,长尾)业务应当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最好以子公司的形式来切断与母公司的风险关联性,将业务分部的风险控制住局部内。
在外国的很多短尾的成熟业务,在国内还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还处于积累期。我们应该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将长尾风险的业务进行有效的隔离。综合化的业务模式虽然能做大做强,但是没有专业化业务的优势来支持也是无法站住脚跟的。
这个框架可以帮你控制风险
我们搭建了一个金融集团多业务风险控制的框架,它的核心是对金融业务进行风险分类,然后根据不同业务的金融特性采取不同的
金融长尾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