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6年级古诗.doc一年级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楼有三层,在这里远望,可看到高耸的中条山、奔流的黄河水,因常有许多鹳雀栖息在上面而得名,是唐代登临赏景的胜地。
2、依:紧挨着。
3、尽:完全消失。
4、穷:尽,使达到极点。
5、千里:在这里是极远的意思。
6、更:再。
【翻译】夕阳挨着远山渐渐落尽,黄河水滚滚向大海流去。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描绘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色:夕阳西下和黄河奔流,从而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诗中寓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头两句诗人写的是登高远望的山河景色。在这里诗人用“依”字把“日”和“山”联系起来,“尽”字生动刻画了夕阳渐渐西下的动态过程。后两句写的是远望就要登高的切身感受,它告诉我们要想有更高的追求就必须站得更高、考虑得更全面。全诗写景议论统一和谐,写景为后面议论作铺垫,议论将写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注释】1、危楼:指建筑在山顶上的寺庙。危:高。
2、星辰:日、月、星的总称。
3、语:说话。
【翻译】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上就可以用手摘下星星和月亮。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赏析】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又十分生动形象。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1、三秋:秋季。
2、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翻译】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花儿,吹过江河时能掀起滚滚浪涛,吹进竹林时能把万竿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赏析】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咏风诗。诗人通过“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使人形象地感受到风在自然界的作用。
兴安
(清)袁牧
江到兴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赏析】这首诗集中写了漓江水的“清”,由水的“清”展示山的清秀,以及乘船行驶中独特而有趣的感受。语言清新,联想丰富,构思巧妙,后三句,句句有“青山”,表面在写山,实际是在写水;写水中有青山,自然让人联想到岸上青山。青山绿水,尽入眼帘。不由令人心醉,好一幅优美的桂林山水图!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1、凌寒:冒着寒冷,迎着寒风。
2、遥:远。
3、为:因为。
【翻译】墙角上长了几支梅花,迎着寒风独自盛开。远远地就知道是花不是雪,因为有股暗香飘过来。
【赏析】这首诗歌咏了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实际上也表现了诗人不畏惧腐朽的保守势力和勇于斗争的精神,那在寒风中毅然盛开的梅花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诗的头两句写梅花的性格,身处荒僻的墙头一角,只有寒风为伴,但仍然独自开放,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梅花那不屈不饶的精神。
诗的后两句写梅花的独特品质,暗香飘来,即使站在远处,也知是梅不是雪,因为梅花的香味是独特的,是别的香味无法比拟的。
【提示】诗人林逋(bū)写过一首诗《山园小梅》,诗中描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来就用“暗香疏影”作梅花的代称。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
2、眠:睡觉。
3、夜来:昨天夜里。
【翻译】让人酣睡的春夜不知不觉中已经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声。昨夜听到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又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孟浩然,是唐代颇负盛名的山水诗人。全诗写春天夜雨晓晴,诗人梦醒后的感受。这首诗把春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春光的喜爱和惜花的心情写出来了。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形容柳叶的颜色如青绿色的玉石。
2、妆:装饰柳树。
3、万:及其多的意思。
4、丝绦:用丝编的带子,在诗中比喻长满叶子的柳枝。
5、似剪刀:好像剪刀,比喻春风。
【翻译】一株好像用碧玉打扮起来的柳树,万千柳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不知道这细长的叶子是谁剪裁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般锋利呀。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描画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意盎然的景象,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这首诗运用比喻手法,构思巧妙,
小学1-6年级古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