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启蒙心灵
摘要: 中国是诗歌王国,诗是文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语言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要于细微处体现诗的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朗读和绘画是低年级古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诗画结合,古今相通,情理交融,学生在领悟诗的情韵、感受诗的内涵的同时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古诗教学诵读与绘画诗的觉醒审美的世界
我国是诗歌王国,假如对中西文学稍加比较的话,能与西方的史诗、戏剧分庭抗礼并且最能代表中国文学传统的无疑是诗。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诗经》的幽幽古风,有《楚辞》的浪漫抒情;有陶渊明的自然归真,有李白的恣纵倜傥,有杜甫的忧国忧民……它们语言凝练,发人深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要在课内外学会150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积淀知识,而且能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然而,由于古诗词字句凝练,委婉含蓄,并且距离小学生的生活遥远,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欠缺,因此不管对于老师教,还是对于学生学,都有一定的难度。
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古诗诵读的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在绘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与画中得到美的享受,丰富心灵,启迪智慧。
一、激发意趣,熟读成诵
诗歌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古人对她推崇备至,为她呕心沥血,终成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今人能感受到她凝练背后的强大生命力,含蓄深处的奔放激越,平淡之处的华美优雅,让人无不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以诗歌魅力为后盾,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投入情,才能感悟情。以《村居》为例,一、二两句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三、四两句描绘了天真活泼的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画面。在教学前,可设计情境导入,问他们放过风筝没有,什么时节放的,心情怎样,那个季节的风景如何?放风筝这件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融入教师的问题中,投入课堂中,学生畅所欲言,所谈所想所感,均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引出诗歌便水到渠成,学生便满怀兴趣地读:古人是怎样写春天?怎样写放风筝的?
一读之下便觉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再与自己及同学们描绘的春景比较,不同立刻就出现了,《村居》一诗只用寥寥四句七言就让早春的大好风光尽现于眼前,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态那么生动自然。学生对诗歌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对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争相一睹诗歌的风貌。此时,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便会自觉地诵读,自觉地想要找到诗歌的奇特之处和独特的美,这种愿望虽然很朦胧,但对于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在初读时,教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提醒他们注意“草长莺飞”、“拂堤”、“醉”、“纸鸢”等的读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读熟练,注意断句及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学生要多读多练,这样才能感受到中国语言的韵律美,尤其是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中国的古典诗歌,注重格律,讲究对仗、押韵,学生年纪小,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合宜,只有通过朗读
诗情画意启蒙心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