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高效地理课堂的“时事添加剂”
摘要:《新闻联播》中包含大量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是极好的地理教学素材“宝库”,也是不可多得的地理教学素材“时事添加剂”。本文从素材、案例、导语、背景四个角度逐一分析,利用《新闻联播》中的地理时事新闻素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闻联播》;地理教学;时事新闻;素材
《新闻联播》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不少时事新闻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既可以对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地理课堂效率[1]。将分析如何利用《新闻联播》中的地理时事新闻素材,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选取时事新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时事新闻具有实效性,与身边事物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充分利用能取得较好效果,既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讲解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可联系联合国把1999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中国把2005年1月6日定为“中国13亿人口日”等新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口日备受重视”,从而更准确地让学生了解世界以及中国的人口增长情况、中国人口分布状况,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背景,为后面学习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奠定基础。
再如,讲解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充分利用“广东清远2010年前投13亿建25座污水处理厂”和“河北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15万人饮水困难”这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内容,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干旱的防治等。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身边的水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节水观念。还可以让学生观看西北地区的相关视频报道,了解西北地区缺水状况和近年来黄河的断流情况,以及中亚地区水比油贵等令人警醒的新闻案例,既可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收集时事新闻案例,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收集地理信息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重视生活中的新闻信息与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创设问题,多角度进行思考、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例如,讲解必修2“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联系新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莱斯特?布朗预言,到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多数学生反应强烈,然后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解决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又少的难题。通过这样的讨论,课堂氛围被激发。此时,建议让学生自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以及“我国季风水田特点”等内容,既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又可提高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时事新闻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以一个好的导语引入新课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3]。因此,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教师要求的“要我学”转变成学生自主的“我要学”学习观念,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新闻联播》中地理时事新闻素材的运用则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闻联播》高效地理课堂的“时事添加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