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最高境界命名
宜居城市的产生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由此成为中国新的城市理想。
宜居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总结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吸取我国半个多世纪城镇建设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它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从城镇的总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的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生兼顾”应是今天我们宜居城市的核心与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当前我国城镇的现实出发,提出宜居城市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也为我们从反面避免不宜居城市的出现提出制约指标指明了方向。联合、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我们认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居”为中心,宜居也可更简洁地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易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能够住得下、住得起,城市的经济稳定发展,财政能力较强,居民就业充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人人有其居的条件。并且使人们有可能获得生活居住权和享受到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城市的生活居住空间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全社会的,人人有份,不能嫌贫爱富和制造不平等权益,尤其是应当关注弱势群体,使其都能够在城市里“有其居”和能够享受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
逸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有其居”,而且应当住得开、住得好,是安乐之居。即具有一定面积的适当生活居住空间和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生活舒适、方便、安逸,能够有较好的生活居住质量。
康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舒适方便,还必须有充足的阳光、水和新鲜的空气,与自然不脱离,与历史文化不脱离,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一句话,健康之居。让人们生活居住在城市里,心旷神怡,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安居,是指人们在城市里不仅住得好、住得健康,还必须住得安定和安全,长居久安。一是社会安定、社会和谐、社会文明,使人们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二是城市的社会公共安全、卫生安全有保障,防灾、减灾、救灾设施齐全,城市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具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要使城市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所在,成为安的地方。
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纵观我国确切可考的4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从而营建出不同的城市形态,进而又体现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为本的城市。考古史料证明,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时代,原始人聚落周围已经围有壕沟,以防止野兽和敌人的攻击。在可考的最早的都城洛阳二里头遗址
(夏早期都城)已经有城墙的遗迹。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经济为本的城市。北宋开始。中国都城进行了一
城市的最高境界命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