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复习资料41600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着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着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南宋严羽(1195年—1264年))《诗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左圭辑刊)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明陆楫)(1515—1552)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主编),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数据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南宋的王应麟(1223—1296)),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1254年-1323年)的《文献统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统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统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脱、衍、倒。
。
《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
26. 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1848—1908)清末经学家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
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
二、名词解释
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
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
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5、写本:由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
古文献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