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巴赫的组曲
【摘要】伟大的德国管风琴作曲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一生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其中,他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创作的组曲包括《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和《帕蒂塔》。本文对这三种组曲的题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异同作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钢琴组曲
一、巴赫作品的出版背景及创作年代
(1685-1750)于1717-1723居住于法国的寇顿,1723-1750年间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与宫廷乐长。在此期间,他的《十二平均律》作于1717-1722年,《英国组曲》作于1720年左右,《法国组曲》作于1722-1725年,《帕蒂塔》于1731年出版(又名德国组曲,始写于1725年)(Partitas:是意大利语“组曲”的意思,表明这部组曲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其中,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的写作目的主要用于教学,而帕蒂塔则在私人环境下使用。由上我们发现,巴赫先于《帕蒂塔》创作了《十二平均律》,但是最先出版的却是《帕蒂塔》,可能是巴赫认为《十二平均律》太复杂、太严肃,认为不适合出版,而《帕蒂塔》则较华丽,娱乐性较强,故而先出版,意在投民众所好,确保市场。之后,巴赫于
1735年出版键盘曲集第二集,包括《意大利协奏曲》及两首《法国序曲》,仅两首作品。1739年出版键盘曲集第三集,作品全是为管风琴而写。1741-1742年,巴赫发表键盘曲集第四集,即《哥德堡变奏曲》,曲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作曲技法,是为键盘乐器所写的。
二、巴赫时代的键盘乐器
1731年,巴赫出版了第一册自己的作品,明确用德文注释为“键盘练习”,当时的键盘乐器统称为“clavier”,包括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以及一种“可强可弱的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这几种键盘乐器才统称为“钢琴”。
1720年,德国管风琴大师西伯尔曼制造了第一架德国钢琴,至1730年,巴赫通过一次莱比锡音乐会公告――称用一种新乐器演奏,了解到这种新乐器,但他认为这种乐器“触键盘太重,高音音色太弱”,直至
1747年,巴赫的儿子有机会在西伯尔曼这架改进后的钢琴上表演,才得到巴赫的认可。同年,巴赫根据腓特烈大帝的主题创作了一组作品,其中第一首称为“ricerar”(利切卡尔),明确是为带强弱的古钢琴所写。
由上可知,巴赫确切是从1730年之后开是为带强弱的古钢琴写作品,帕蒂塔中注明的“clavier”亦包括这种“可强可弱的古钢琴”。
三、《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组曲调性及写作目的
英国组曲(BWV806-811)调性依次为:A-a-g-F-e-d;
法国组曲(BWV812-817)调性依次为:d-e-b-降E-G-E。
1724-1727年是巴赫的关门弟子的学习时间,从这位弟子的资料上反映,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确曾用于教学,巴赫的教学进程一般为:创意曲―组曲―十二平均律(1)(1722)――十二平均律(2)(1740),从这种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组曲相较于十二平均律来说
,较容易。而组曲这种体裁是指由一连串乐曲构成,形式早已有人运用,并非由巴赫发明。事实上,组曲在欧洲极盛行,巴赫时期发展已相当完善,舞曲名称已形成,如: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其先后顺序也早已形成。亨德尔,一位与巴赫同时期的作曲家,在英国组曲发表的同一年,发表了八首组曲,里面的组曲形式多种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等。
巴赫的创作遵从于传统规律的组曲,共有45首,这其中并非仅写给键盘作品,同时还有大提琴,小提琴,琉特琴等。作品全都遵从规律,无创新。特别之处在于,巴赫把组曲这种体裁形式看做一种建筑材料一样,去做研究。在一套组曲里可以看到有六种不同的结尾,但属于同一种体裁,如“一字多义”一样。
四、《法国组曲》
(一)《法国组曲》的创作及手稿问题
1720年,巴赫的第一位妻子玛丽去世,第二年,,她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歌唱家,二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恩爱非常。巴赫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于
1722年开始为安娜创作了《法国组曲》。其中有五首法国组曲在为妻子所写的第一部集子里是巴赫亲笔所写;在第二集里有两首法国组曲则是他妻子的手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这一集尚未定稿,但有50页已经丢失。此外,还有一些巴赫的学生们的抄本,如安柯利的手稿,他的版本较为可信,因他与巴赫一家的关系很密切,曾娶了巴赫的一个女儿。另外,。而目前国内常用的海伦的版本则是根据最初的版本所写成的。
(二)组曲题材结构简介
(1)阿勒曼德:关于巴赫《法国组曲》中的古老
谈谈巴赫的组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