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上蔡 2011年第10期.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上蔡 2011年第10期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它产生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土壤之中,反映了人民的生存、发展的历史足迹,体现了人们的愿望、理想、情感和追求。重阳文化正是这一民俗文化的具体表现。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释“重阳”为“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周易》即以阳爻为九,九月初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这里的“重阳”是指天或天宫,并非指重阳节日。那么,重阳作为节令名称,并确定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源于何时何处?这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经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和实地考证,得知重阳节始于东汉,钦定于盛唐,其肇发源头为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古称冈山)。
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重阳节肇发的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

西汉时期的汝南,指今河南上蔡县。《水经注?汝水》载:汝水“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别也,汉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日汝汾。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世本》曰:‘上蔡也。’”很清楚,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上蔡,辖豫东南三十七县的大片土地。东汉时,汝南郡治所由上蔡移至古平舆(今平舆县北古城),距今上蔡县境仅四公里,属同一区域。而汝南当时是汝水边的一座小城名日悬瓠。
费长房,东汉汝南人,《后汉书?方术列传》有《费长房传》。桓景随费长房游学,可知桓景亦为东汉人。桓景九月九日避祸登山,所登之山应为上蔡境内的冈山。
他登的山距家不会太远,所以“举家登山”才能够“夕还”。东汉汝南郡的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北上蔡附近的古城,这地区一片平畴,只有上蔡城西的冈山巍然耸立。冈山乃伏牛山余脉,纵25公里,横
7公里,。自然环境的事实,限定了桓景所登之山,只能是上蔡冈山,即今日的芦岗。据《春秋左传》载:“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太子于冈山”。这里所说的冈山,也是指上蔡的冈山。后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查实,冈山的标注依然在上蔡。
桓景所属的桓姓,《元和姓纂》谓“齐桓公之后”,又谓为“宋桓公之后”,以“谥为姓”。又据汉蔡邕《琅琊王蔡朗碑》记载:“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宋郑樵《通志?氏族》日:“蔡氏,文王五子蔡叔度之国也,其地今蔡州上蔡县西南十里故城是也。”蔡桓侯乃蔡国第十二世君王。春秋时期,各国以国为姓或以先祖谥号为姓,桓景则无疑为蔡桓侯后裔。
从桓景的求医、学道,并把登高机遇作为科学实践的具体行为,形成了登高、饮酒、佩茱萸囊的习俗节日,这既是人们在纪念桓景的实践功绩,也说明桓景的登高之举,是中华民族登高防病健身、除病消灾的良好开端。
重阳节起源于上蔡,它伴随着人民的生活走过漫长的历史,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魅力,传遍中华大地。它根植于上蔡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是灿烂的古蔡文化给重阳节的肇发、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条件。

上蔡 2011年第10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