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文化与商代江西
摘要吴城文化是江西境内主要的商代文化遗存,受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凝聚着吴城先民的聪慧劳作和创新精神。吴城遗址为代表的江西商代文化是一支有着自己的分布地域和自身文化特征又受到强烈商文化影响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吴城遗址考古文化
吴城商代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山前乡吴城村,该遗址的发现令世人瞩目。
根据吴城遗址发现的各种遗迹和出土的大量文物,我们跨过历史的门槛,可以看到一幅远古的图画,它清晰地展现了三千多年前吴城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吴城地区丘陵起伏,水网密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是一片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沃土。在靠近肖江的向阳坡上,花繁枝茂,翠竹丛中掩映着一座又一座茅草盖顶的简陋房屋。这种茅舍面积不很大,室内宽度还不到4米,呈长方形半地穴式,地面和墙壁都经过焙烧,糊有一层青灰色的硬面,屋里整洁、干燥,中间有一个灶台,人们就在这里做饭和取暖。
田野里,奴隶们正在使用石铲、石锛这些粗笨原始的生产工具翻松土地。这时的农产品种类已日渐增多,单是粮食作物就有稻、粱、黍、麦、菽、稷等,此外还有桑、麻、瓜果之类经济作物。春天播下种子,到秋天又用陶刀、石镰把庄稼收割回来。
肖江上,有些奴隶正在驾舟打鱼,挂满了陶网坠或石网坠的鱼网拖上来了,一条条肥美的鲜鱼在船舱里活蹦乱跳。附近山丘上的树林里,还有些奴隶正在打猎,他们使用弓箭、石矛射杀、追逐着野兽。
山坡上,有几处铸造青铜器的作坊。此时,作坊里炉火烧得正旺,熔炉旁堆满了木炭和矿石。一部分奴隶正在把从附近山上开凿拣选来的白色或红色的粉砂岩石打磨平整,再用铜凿、铜刀镂刻浇铸不同器物用的模子,上面还刻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刻上简单的文字符号,这就是石范。另一部分奴隶正在炉前挥汗操作,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熔炼,滚沸的铜汁出炉了,大家相互配合,立即将铜汁注入石范,待铜汁冷却凝固,拆除石范,再进行一番细致的打磨修整,一件简单的铜器就制作成功了。至于形体比较大的器物,比如铜鼎、铜?兄?类的容器,那就不是一次就能浇铸成功的,必须先分开浇铸部件,然后再进行总体熔接。
在吴城,曾经陆续出土蝉纹铜锛、兽足虎耳铜鼎、凤首器盖、铜?小⑼?矛等一批造型别致、纹饰华美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工匠的高超技艺;那伴出的大量铜渣、木炭和石范,则表明这些青铜器就是在吴城当地铸造的。
离村庄不远处还有多座制造陶器的作坊。有些奴隶在揉泥,有些奴隶在制坯,有用手捏的,也有用木构辘轳车轮制的,陶坯成型后,用陶拍子拍印上方格纹、叶脉纹、水波纹等多种多样的纹样,还用小竹竿戳印上整齐的圆圈纹,有的奴隶拿着尖头木棒在陶坯上刻划了各种文字符号和图案花纹。陶坯经过一段时间的晾干,再放入陶窑里加温焙烧。
这种陶窑呈上小下大的覆钵状,顶部有圆形的烟囱,窑膛的长度和宽度也不过150厘米左右,一窑烧不了几件陶器。陶器种类很多,有些是作炊器用的,大部分是作盛器用的,还有一些是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
吴城先民烧造的陶器除大量的泥质软陶、夹砂灰陶、印纹硬陶外,还有的器表施了一层酱褐色或黄绿
吴城文化与商代江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