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吴禾
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张炜不该发表这样一组文章——文友在一起漫谈是
一回事,发表是另一回事,这太冒险了,因为很难说得准确、周密、权威,
因为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者⋯⋯但还未来得及将这意见说给他,我就喜欢上了
这些文字,并感到他写得太短了!有些段落极为精彩:
写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不可缺少的日常劳作,可以长时间地坚持
下来。他的作品很内在,因而也更能经受时间的挥发。他很孤独,所以
他从写作中汲取的快乐是至为重要的。这也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家的共同
特征。为了抵挡人生的永恒的烦恼,他在一个角落里咀嚼、倾诉,喃喃
之声后来惊动了世界。——《福克纳》
像托尔斯泰一样,他是文学世界中难以超越的高峰。一个真正的巨
人最好能像他一样,那么真挚、纯洁、深邃,又是那么充满了矛盾、犹
疑和晦涩。——《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在现代作家的机智和领悟面前发出惊叹时,最好忘掉托尔斯
泰。因为一想到他,现代作家的那些光华就要受到不可思议的损失。在
他面前,聪明和睿智都显得不太必要,也似乎有些多余了。——《托尔
斯泰》
他下笔如有神授,一泄千里也毫无疏失。——《普希金》
时光之水流过他的心头,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液体。——《泰
戈尔》
⋯⋯
我想,文学中最重要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真诚。在这本书中,张炜的不
准确、不周密、甚至偏激都是可能的,但他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怀着
强烈的艺术之爱,使用了优美独特的语言。而且,不准确、不周密,未必不
正确,经常是,感悟比分析更为接近真理——更为普遍的真理。同样,艺术
的真诚,有时能超越语言和形式,而给人以神示。所以,我认为,张炜的这
本书,可以看做中国当代一位重要作家对年来世界一些大作家(尤其是
现代派作家)和重要作品的独具只眼的评述,也是中国当前三四十岁重要作
家第一次写出这样的作品。不可忽视这本书的价值,因为近年,正是外国
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潮势冲击中国文坛,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年代。
从这本书,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作家张炜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读书,二
是写作。作为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叫见识,来源于书本的,叫学
识。常见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却不乏聪明、机智和实
际工作能力,但若让他们干大事业,尤其是需要他们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大势,
参透人生哲理时,他们就会显得盲目甚至有害了。相比之下,在有能力自立
于社会的人那里,学识更为重要,而作为一个作家,就目前的中国而言,我
想,读书才是他生活中第一位的事情。张炜十分投入、快乐地读了这样多的
外国文学作品,这本身就证明了他迫切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心情和他
在写作中会汲取什么样的营养。没人否认过张炜是一位深深置身于中国故土
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样,他在写作方式的探索开拓和思想情感深度的挖掘方
面,也是中国文坛所公认的先锋人物。这一切,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线索。
张炜是中国目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之一,这本书会给喜爱张炜的读者
们一份新的欣喜。
心仪
索尔·贝娄(~)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父母是俄国的犹太人。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这一代作者有机会接触这么多外国作家作品,当然是很大的福份。
读得多了,会不断地鉴别和比较,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象。这些印象大多是很早以前的,再说它有多大价值?它会准确吗?我深知
把这些写给你是十分冒险的,不过我也知道,一个写作者如果过分怀疑自己
的悟力,也只得放弃写作了。
索尔·贝娄
他的书在中国出版较多。我最喜欢的有《洪堡的礼物》和《赫索格》。
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当代作者很少议论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几乎没有读
过比他更幽默更机智的作家了——他用这一切稍稍遮掩着心底深切的悲凉和
怜悯。
他的这方面的巨大才能,使得其他专事调侃、用嘲弄的笔风描叙当代生
活的作家顿失光彩。他让人想到这方面的其他作家都是轻量级的。
人性中最曲折最隐秘的部分也难以逃脱他的眼睛。这是一双万里挑一的
眼睛——穿透力、视角、目光的性质⋯⋯一切方面都是那样卓越。
他的著作给人丰富华丽的感觉。这绝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它所包含
的内容给人的感想和联想。
他的思维常常到达最为偏僻的一些角落,令人叹为观止。他最好的几本
书都让人觉得细致坚密,容量极大,几乎可以无数次地重读而不致烦腻。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他最近的一本书,幽默和机智似乎一如既往。
不过细读下来,还是可以隐隐地感到活力降低了,它没有了鼎盛期的那种巨
大的蓬勃的生力。
贝娄的作品由于仅仅止于悲凉的心情、无望的冷嘲,缺少某种坚定性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文学教育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