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老子《道德经》全文 白话文】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老子《道德经》全文 白话文】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论道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谓玄妙幽深。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2、治国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业不会泯没。
3、治国
在上者不崇尚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不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大治的。
4、论道
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深邃啊! 好像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之子,好像是在天帝之前。
5、治国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 把百姓像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
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吗? 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
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6、论道
道——生养天地万物的神灵永远不停息,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运行而不知倦怠。
7、修身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 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
8、修身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9、养生
把持而使它满盈,不如趁早停止;
捶击而使它锐利,不能保持长远。
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护;
富贵而骄,自己招致祸患。
功成身退,这是自然的规律。
10、修身(老子:坚守专一)
坚守灵魂的专一,能够不离弃吗?
聚合精气归于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洗涤微妙的心境,能够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够顺应自然吗?
感官活动,能够坚守宁静吗?
通达四方,能够自己认为无知吗?
[古]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1、论道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有了车毂的中空,才能具有车的作用。
把粘土放进模具做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才能具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以为房舍,有了门窗的中空,才能具有房舍的作用。
因此,有了器物可以带来便利,器物中空才能发挥作用。
12、养生
五色缤纷使人眼瞎,五音繁乱使人耳聋,五味混杂使人口伤,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疯狂,金玉宝物使人德行败坏。
因此,圣人只为温饱生存,不求纵情声色。所以,抛弃物欲,只要温饱。
13、修身
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宠辱感到惊恐,失去宠辱也感到惊恐,这就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
为什么说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的私利;如果我没有自身的私利,我还有什么祸患?
因此,以珍贵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以爱惜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委托天下。
14、论道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15、修身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
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
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静)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动)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16、修身(虚心: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顺应自然的无所不包,坦然公正,周全)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古]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治国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18、砭时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19、治国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
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20、修身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沌不清楚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21、论道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22、修身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23、治国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24、修身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5、论道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26、修身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27、治国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
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
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
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
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古]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28、修身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29、治国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30、议兵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31、仪兵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32、论道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33、修身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34、论道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道德经》全文 白话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