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
摘要傩戏又称为中国的“活化石”,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并融合了社会的宗教、人类、历史等学科。本文通过鄂西土家族傩戏的音乐文化、唱腔、器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阐述分析了其音乐文化的特征、对弘扬和挖掘民间文化遗产的意义。
关键词:鄂西土家族傩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852 文献标识码:A
傩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文化形式,其出现的具体时间我们已经无从追溯了,但傩礼在中?月令》中记载,周代傩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在春、秋、冬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国傩、天子傩和大傩,可见傩戏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在古代,根据社会等级制度和作用的不同,傩戏的编制也会有相应变化。除了皇宫中表演具有高规格的傩戏外,在民间也有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傩戏演出,这种带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傩戏在高度发展之时还一度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及地区,越南、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到现在还保留着傩戏的某些艺术形式。
在土家族,傩戏最初是用来在腊月驱逐疫邪、谢神还愿的宗教仪式。土家人民信奉傩神、土地神等,以冲傩还愿为目的的活动在长期的发展中和舞蹈、歌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形成了傩戏这一特殊的表演形式。据崔在辉《“中载,140多年前,有一位湖南艺人玩“汉流”到鄂西的恩施,将傩戏带到那里。由此“汉流”我们可以看出,恩施傩戏并非土生土长。它由汉族传入后和本地文化相结合,适应了当地土家族的宗教需要,在当地生根发芽,并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有了大的转型。作为傩文化根基的农村,大部分青年进入城市,傩文化渐渐失去了欣赏对象甚至是演员,只有老一辈的傩戏艺人在艰难维持表演。2001年5月,联合国际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19个项目中就有中国的昆曲。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和其它古老文化一样正在逐渐消失,支持傩文化对民族团结、研究历史文化生态的维持都有积极的意义。2006年5月,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
518个项目中傩戏和相关的项目就占了近20个。傩戏文化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国家和各地的保护、重视及研究。如今不少鄂西土家族的老傩戏艺人如今还健在,并带出不少徒弟,每个傩戏队平均每月外出表演四到五次。20世纪后半期,鄂西土家族傩戏从传统的堂屋搬到了舞台上,在不少旅游风景点演出,并不断在戏剧表演中获奖。而傩面具也具有民族文化风情,深受大众的喜爱,被争相购买。
通过对恩施三岔乡当地的考察,了解到田玉先是现在当地第27代的傩坛坛主,坛口名为感应坛。坛主传代要举行“过职”仪式,并传印、令、封、角等。田玉先师从谭学朝(已过世),先学习演戏和吹、打、唱,直到60岁才“过职”。现有正式徒弟5个,其中2个是十八九岁的学生,其他最大的学徒有五六十岁,一边学习一边经营傩戏队。傩戏队的演员(包括伴奏)最少8人,最多可达十几人。小型的演出几乎每天都有(以巫术治病为主),大型演出一年能有20次左右。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土家族与汉族群众杂居相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下他们的艺术文化高度融合。汉族对土家族音乐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但傩戏作为古代戏剧形式保留了不少区域性的特征,土家族傩戏音乐的封闭性与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其原生性音乐特征。傩戏唱腔可分为高腔、傩腔,有九板十三腔之说。傩戏音乐主要是师傅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锣、鼓为主,兼有唢呐、笛子、胡琴等乐器,形式丰富多彩。
一鄂西土家族傩戏音乐的文化特点
土家傩戏本身就产生于宗教性质的仪式,从音乐内容上看,在傩戏唱本,大多数都是驱疫求神或是歌颂神话人物;从音乐形式上,看傩戏的音程起伏不大,风格神秘诡异、庄重严肃;在歌曲中含有说唱音乐的部分,叙述性的歌词通常是根据现场人们的愿望所改编的,有酬神祈愿、有驱疫还愿。傩戏音乐伴随着怪异的舞蹈和突出的打击乐凸显出我国古代宗教形式的特点。
从不同宗教表演风格上看,傩戏音乐可分为两种:祭祀乐和坛戏乐。祭祀乐是在傩戏中开始使用的,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它的种类丰富,其中小型傩戏仪式的不少歌曲和念白都参考了道教音乐的神谱、经咒等。演唱歌曲前的乐器演奏也类似于道教音乐鸣钟鼓三通的程式。坛戏音乐形式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运用衬腔起唱,旋律古朴简洁,它主要来自当地,音乐的曲式结构和鄂西土家族音乐基本相同。
傩与民俗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积淀,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结合成为重要的傩俗文化。
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宗教形式的傩音乐主要作为祭祀的手段之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傩这
论鄂西土家族傩戏艺术音乐文化的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