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医”复兴
开办慈善医疗机构的目的是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后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多元化社会理应容纳并鼓励宗教的力量施医赠药开办诊所,使之成为社会化救助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广州德政北路429号的折叠门内,10张天蓝色的塑料候诊椅上坐满了候诊的病人。左边是两间五六平方米大小的诊室,一男一女两个医生正在问诊。右边一张两平方米不到的桌子旁,挂号员正在与病人核对病历号。环视四周,致谢的30面锦旗挂满了墙壁。
这是被称作我国1949年以来首家佛教免费慈善中医诊所普通一天的开始。
两年前,慈善诊所的小门脸甫一开张便受到广泛关注。2004年12月28日的开业庆典上,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以及省卫生厅、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的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
两年过去,这所已拥有6名固定职员的中医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步入正轨后的从容。
实行“完全免费”
“你不知道,两块钱对于我们贫苦人家,可以做很多事情的!”瘦弱的吕月霞坐在中医诊所的候诊椅上,眼圈很黑。
为了节省一去一回共两元钱的无空调公交车费,40岁的肝硬化患者吕月霞一个人挺着胀痛的大肚子,从广州市荔湾区隆庆北步行了3个小时来到慈善诊所求医。
8年前,吕月霞因治疗盆腔炎过量注射先锋霉素导致肝硬化,年幼的孩子则因遗传患有地中海贫血症,婆婆最近又查出乳腺癌。一家四口三个病人,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外债也已借了十几万元。
这一年多来,吕月霞为了治病,就这样在荔湾区的慈善医院和慈善中医诊所两边来回跑。交谈中她不停地对记者表达对诊所的感谢。
慈善门诊的对象正是吕月霞这样的贫困人口。严格说来,按照慈善诊所的规定,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持有地级以上市民政部门制发的“城镇居民最低保障金领取证”或“低收入困难家庭证”人员;逢每周二、三、四给广州市肢残人士联谊会
15个名额,安排未达到领取两证条件又接近两证困难的广州市肢残人员施医诊病。
而诊所的产权属于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民宗委负责指导诊所的人事和财务,以及诊所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并由广东省佛教协会负责其日常管理。
起初大部分人并不相信诊所真的可以做到全免费治疗。
越秀区的吴彩慧在确诊为卵巢癌后,无钱治病干脆放弃住院治疗,闪过跳楼自杀的念头。看到报纸介绍慈善中医诊所可以免费为低保人员看病,她并不相信。直到诊所的梁仲海医生用心理和药物兼治的方法对她免费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她给诊所送来了一面锦旗。
“大家聊天说起来这家医院看病好,不用一分钱。开始我不信,从河南赶过来,发现这里是真的不要钱。挂号也不要钱。” 50岁的下岗女工伍美英说。她现在是诊所的常客,一周来两次。“其他的一些慈善医院,虽然是慈善的,但是要钱。你没钱就赶你走。”
和大部分来看病的人一样,他们并不是佛教徒。
不过,即便是“全免费”,病人有时候也会来诊所“找茬”。一名在诊所工作过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有的病人怀疑医生开的药少了,拿了
3天的剂量,但两天就过来复诊了;有的病人心情不好,挂号时不出示身份证,挂号员按规定不给挂号,病人就踢挂号桌,还在意见簿上投诉挂号员“见死不救”;有些病人把低收入证借给他人用,一次收费15元。
医生的选择
“单纯为了挣钱的话,我肯定不会来这里!”
今年34岁的
“僧医”复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