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家门口的危与机
“印度对中国企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民营背景的中国企业他们非常欢迎,政策尺度也比较宽松,而对于政府背景的企业则非常防范,甚至直接拒绝进入。曾经有。一些政府背景企业希望隐瞒真实情况进入印度投资,但是它们马上被印度情报部门揭穿。”
2009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德国处于世界第一。虽然数量上达到了最高,但中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是不能相提并论:有缺陷的儿童汽车座椅、易燃的圣诞花环、危险的电熨斗、声音太大的儿童电话、含毒素的食品、饮品……近年来,诸如此类的负面消息在发达国家已经不算新闻。但是中同人倾向于认为,在制造业相形逊色的东南亚和南亚,中国产品应该所向披靡吧?因为靠近中国沿海这个庞大的出口基地,上述地区的高密度、低收入人群应该对能够方便地消费中国产品心存宽慰吧?
几年前或许的确如此,那时候,无论新马泰的电子产品还是日韩的汽车家电,对于前述消费市场的十多亿普通人群来说都显得过于昂贵了。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家门口的邻居们的荷包渐鼓,而在用过一段时间中国产品后,他们有的不再对“价格杀手”感冒,有的对背后的“倾销阴谋”表示愤慨,还有的拿质量问题做政治文章,另一方面,与对欧美日韩市场的谨慎开拓和长期经营不同,部分中国企业习惯于视周边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淘金地,偏爱快进快出,把难以进入发达世界的产品就近转销到第三世界,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怨”,给中国商人和中国产品的形象留下难以洗去的污点。
家门口的抱怨
无论在缅甸、老挝、越南和印尼等许多东南亚国家,还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从日化产品到食品,再到玩具、服装和小家电……中国商品总是令人目不暇接。一名来自缅甸北部城市密支那的华人说:“虽然我们生活在缅甸的城市里,但是所买的商品和在中国国内基本都一样,除了便宜外,中国商品的种类非常多,似乎想要什么都有了。”
然而,老挝首都万象的年轻学者sanya说,“一些中国产品符合我们老挝人的需要,也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廉。但是,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质量也不是太好。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制造’的标识已经让老挝人在购买中国产品时感觉不好。”
她表示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感觉中国商人使用的倾销手段在起作用,开始的时候产品价格很低,但是随后价格突然提升,这样令老挝的消费者很苦恼。
老挝万象的在读研究生xavmounkoun表示,老挝人一直以来使用最多的是泰国产品,老挝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食物、衣服等都是来自泰国。现在在老挝的市场上,相比泰国产品来说,虽然中国产品种类很多,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是老挝人仍然倾向于使用泰国产品,因为大家越来越看重产品技术质量。
“现在,老挝和越南的传统关系得以维系,我们也开始使用越南的一些产品。但是,坦率地说,老挝人使用中国产品在逐步减少,因为多年来中国出口到老挝的产品质量都太差,特别是年轻人喜欢消费的食品和零食。可能他们认为老挝是不发达国家,所以他们仅仅注重数量。”
曾在印度新德里一家中国通讯企业任职的王立(化名)偏向于中立地看待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他说:“事实上,中国产品有低档、高档,也就是说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对于中国企业并非难题,而更多时候在于订购企业和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从中国销往欧美日韩等国的产品质量要比销往老挝、柬埔寨和印度的好很多,除了对方政府对于质量本身的监管因素,更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有关。”
他也表示,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奠定之后,许多有条件的国内外企业趋之若鹜。长期以来,由于发出订单的国际客户对低价产品的盲目索求,已经使中国制造企业走投无路,为了按对方要求交货,而大批生产不能达到质量要求的产品。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更上层楼,必须提高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而不是畸形地只重视制造业。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能摆脱劣质产品的阴影,改变越来越严重的贸易顺差,并且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
挑剔的消费眼光
“中国制造”的诚信危机一直存在。由于中国产品频现质量安全问题,继美国之后,欧盟和亚洲部分国家近来也加大了对进口中国产品的监察力度。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学者梅新育认为,中国的产品监管体制未能及时跟上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发展的步伐,从而出现了监管漏洞,导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和国际纠纷不断。
近年来,在一些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为老百姓列出一大堆如何鉴别、判断、区分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其中很多“经验”已经直指来自中国的产品。曾经在中国广西留学四年的越南河内一所大学的教师阮云生说:“就购买摩托车而言,越南年轻人总是喜欢说‘有钱就买日本货,没钱就暂时买辆中国货用着’。这首先是因为中国摩托车比日本产的便宜一大半,其次是中国摩
中国制造,家门口的危与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