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模式与义乌的假货问题
《南风窗》今年2月号的《打假,真正的战争》一文,在义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文中大量引用的QBPC(外商品牌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关于义乌市场假货问题的描写和分析,令人触目惊心。
作为一个义乌人,我必须承认,义乌的假货现象的确存在,但是绝不像QBPC的报告中所描述的那么严重。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层次的不断提高,经商人员素质的不断增强,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义乌各有关方面对打假越来越多的共识,义乌的造假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对文中的许多以偏概全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义乌绝不是"冒牌货的天堂"。
首先,认识义乌的假货问题,必须去深入理解义乌的发展模式。从历史上看,作为一个浙中小城,义乌多年来以农业为主,国家从未在此有大的工业项目投资,义乌人就开始了"鸡毛换糖"的经商活动。到1978年以后,在这种生活压力和经商传统的双重推动下,无数的义乌农民"洗脚上田”,走上了经商致富的道路,义乌小商品市场也从
20年前的大棚子,变成了现在的数十万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年交易额从几百万发展成现在的200亿,,从业人员从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人之众。这么大一个市场,流通的是全国各地的货物,辐射的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没有假货,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否就此认为假冒伪劣使义乌日渐繁荣呢?不错,最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虽然产品以中低档为主,质量低下,产品档次不高,鱼龙混杂,存在着少量次品假货通过义乌市场给卖掉的现象。但是义乌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认识了市场是义乌的命根子,是所有义乌人的饭碗,所以义乌市场政府反复对经营户强调:谁砸市场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对于市场内存在的假冒伪劣问题,向来是采取不打不繁荣、小打小繁荣、大打大繁荣的态度。1995年开始,义乌市还由义乌工商局牵头,成立了"义乌市保护名牌产品联合会",成员现在已经达到近200家,其中也包括了QBPC的一些主要成员,比如宝洁公司。
义乌的繁荣,从根本上讲,是受惠于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路线,是义乌人敢闯敢试、克俭勤业的结果。没有这些因素,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会从全国7万多个集贸市场中脱颖而出,连续10年夺得全国批发市场交易额之最。从
1992年以来,义乌市提出了"以商转工,工贸联动"的口号,一批著名的品牌企业已经走出义乌,走向全国,比如浪莎、梦娜、能达利、新光等企业。在其它地区,这些品牌的企业一样遇到了被假冒被伤害的痛苦,对于打假,这些企业一样有着切肤之痛。
其次,认识义乌的打假问题,离不开整个国家的法治环境和
义乌模式与义乌的假货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