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真”“善”“美”的真谛增强个性化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面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维,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俗话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一、在对话中体验“真”
对话是一种思维震荡。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脚下的“根”,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这是要求我们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的真实对话,和学生的生活对话,和具体情景真实对话,生成学生真实、必要的体验。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孩子们围绕“快乐的双休日”展开发言,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一位学生说:“我喜欢双休日,因为可以在家里休息两天。
”另一个学生说:“星期六、星期天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公园玩。”还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去‘德克士’吃好吃的、可以去逛街、可以跟父母去郊游……
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低着头闷闷不乐,一言不发,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喜欢双休日!”听了她的话,全班一片哗然,我让全班安静:“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她的真心话?”“想!”那位同学在我的鼓励下,终于说出原因:“老师,您的题目应该改成痛苦的双休日,因为我的双休日一点都不快乐,爸爸、妈妈把这两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根本就没法休息,我的双休日不快乐,而是痛苦的。”听了她的话,同学们都用理解的目光看着她,这时,我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同学们,黄沛林同学多勇敢,她的意见虽然和你们差很远,但是她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有没有其他同学和她的想法一样?”这时,班上有1/3的小手都举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在对话中体验“善”
对话是一种“善”的思考。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平等、诚挚的对话,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独特道路。而学生的特点就是不成熟、有潜在性,需要教师理解、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当学生的感受有
“创意”时,教师不能不假思索地为了鼓励学生地独特感悟而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应在重视人本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文本,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求善。下面这个数学片断一定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和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再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让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对,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认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它天生就那么坏。
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十分高兴)太好了,很有创意,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
三、在对话中体验“美”
对话是一种“美”的体验。语文学科的人
领会“真”“善”“美”的真谛增强个性化的体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