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一粒粮
豫剧《朝阳沟》唱道:“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通到跌水岩,十里大渠流清泉。”描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典型的农村美景。
沟渠棋布,清泉欢唱的农村景象,在今天的许多农村,恐怕早已看不到了。在我的家乡,三十年前,芦苇森森的池塘,白天可抓鱼挖泥鳅,夏夜里阵阵蛙声和鸣,每到麦苗返青拔节,或玉米开花结穗,只要打开干渠闸门,扒开支渠的出水口,汩汩清水,就会自动流向四面八方,要不了半天,十几亩甚至更多的庄稼,就可以透浇一遍,这就是农民引以自豪的水浇地。
可是,随着岁月侵蚀,沟渠通畅、蛙鸣水唱的农村景色,一年年消失,以致到十多年前,干渠无水,芦苇枯死,池塘被填,鱼儿泥鳅绝种,蛙声不再。通到田间地头的支渠,也杂草丛生,淤泥充塞。人们再也不用它了,代之以几家合作打机井,合作购买抽水机、水管等等。到了最近几年,不少人连这点功夫也懒得下了。
我国农田水利及配套建设,在透支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施后,到今天,无论从维修管理体制,还是投入使用机制等方面,均已无力维系粮食生产对水的基本需要了。俗话说,一滴水一粒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特别是直接通到田间地头这“最后一公里”的沟渠,是清水浇灌庄稼根系的关键。
数据显示,在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55%靠天吃饭,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达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到达农田末端的沟渠体系,早已老化失修,几乎失去作用。
应该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对水利建设的投入还是不少的。不过,投入比例及投入效用上,却值得反思。据统计,大约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在了大江大河治理和农业气象上,这肯定是必要的。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其中,投给直接惠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却太少了。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数据显示,全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农田水利建设及投入在“最后一公里”严重缺位,致使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功效,不能覆盖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兄弟有“看起来很好,却摸不着,用不上”的感慨。
今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提出要在几年时间内,拿出4万亿
一滴水一粒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