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中医护理_PPT课件颤证中医护理
颤证的定义及范围
定义: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发生不能自制的震颤、摇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头部或手足的细微颤动,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关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范围: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势性震颤、药物中毒引起的震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麻痹性痴呆、特发性震颤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病因:
颤证病因为年老体虚,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导致气血津液亏虚,筋脉失养或瘀血、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约。
风阳内动
痰热生风
气血亏虚
髓海不足
阳气虚衰
病位及病理特点:
体表:筋脉。
脏腑:主要涉及肝、肾、脾。
病理(病机):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
以阴津亏虚为本,风、火、痰、瘀诸邪为标。病久可损伤气血津液,同时,风火痰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且常相兼为病,致使本病证候错综复杂。
病机图
素体阳盛
阴虚阳亢
忧思伤脾
痰浊内生
饮食不节
年老脾虚
房劳伤肾
久病体虚
先天不足
肾精亏虚
肾阳亏耗
阳化风动
郁而化火
痰蕴化热
痰瘀化火
气血生化
乏源
风阳内动
气血亏虚
髓海不足
阳气虚衰
痰热生风
筋
脉
被
扰
筋
脉
失
养
头
项
肢
体
颤
动
拘
急
久病入络
瘀血内留
用药的护理
(三)多巴胺能药: 左旋多巴
(美多巴)~125mg,3次/日。
(息宁)每隔3~5天增加250mg,通常日剂量为3g,一般不超过5g,分4~6次。
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幻觉、焦虑、剂未现象、晨僵现象和异动症等并发症。
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与吃饭时间的关系
饭前1小时
-2小时
美多芭
息宁
或
颤证中医护理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