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教材:上海市初中艺术(音乐)教材
年级:九年级第一学期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教学内容是听赏《十面埋伏》(琵琶曲)。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决战时,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上教版初中艺术(音乐)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中第三课《激情的诗篇》的欣赏曲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古曲,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八年级艺术第一册中,学生已学习过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组,认识了包括琵琶在内的几件弹拨乐器的知识,在九年级艺术课(音乐)中又出现了琵琶独奏曲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和巩固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气势磅礴的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及琵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作品的音乐内涵,领略古曲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②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感悟音乐内涵,提升音乐审美素养。
③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第六段“埋伏”第七段“鸡鸣山小战”第八段“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情景即兴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在选择教法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考虑的;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十面埋伏》是展示古战场上铁马金戈的战斗场面,这些场面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去感受一些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2、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或播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作用。
3、分段欣赏法:乐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作品。对于这一作品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按乐曲的顺序逐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欣赏,使学生能掌握每段的音乐特点和表现的内容。
4、拓展延伸法: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情景即兴创作,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
三、说学法
《音乐教学法》指
《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