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四节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㈠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㈢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章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最后一课,同时也是必修I暨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课。本课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特别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人类利用自然、影响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灾害现象,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这是本节的重要教育价值。所以不能单纯地只学习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㈣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㈤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以1998年震撼人心的汶川大地震为案例导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对于自然灾害概念、分类和特征,这不是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学生要知道的重要内容,采用阅读图表和阅读材料的形式,并加以讨论。
中国的洪涝灾害,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第四章前三节回顾
2’
投影:第四章前三节知识框架。
教师:通过前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都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其实同时人类也在日益广泛和深刻地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必须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否则自然会更“报复”人类。
学生了解并可提出看法
课前回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第四章的课程结构有所了解,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否则会以更严重的自然灾害“报复”人类。
以震撼性内容导入并新授:自然灾害的概念
5’
视频:《2008汶川大地震》,展示其巨大的破坏性。看完视频后学生接着看书第一部分“自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