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探索者波伏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探索者波伏瓦
专访波伏瓦的生前好友玛德莱纳?戈贝尔女士
和文章中的大无畏精神不同,生活中的波伏瓦其实是一个易受惊的人,她不苟言笑,对于这种层出不穷的骚扰很困惑。


波伏瓦《第二性》里的观点或许在当今已经毫不稀奇,但是以《第二性》为代表的女性解放意识在今天似乎仍旧值得呼吁。有意思的是,这位以战士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伟大女性,在生活中却“略显羞涩”。
今年是西蒙?德?波伏瓦诞辰100周年,作为波伏瓦生前好友,加拿大的玛德莱纳?戈贝尔(Madeleine Gobeil)女士带着她1967年专访萨特和波伏瓦的纪录片《双人肖像》在全世界做巡展。近日,《新民周刊》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专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波伏瓦的“粉丝”。

从笔友到至交

《新民周刊》:您是怎么会和波伏瓦成为朋友的?
戈贝尔:我1936年生于加拿大渥太华。我15岁在渥太华大学念书时,很喜欢看波伏瓦的作品,例如她的第一部小说《女宾》和被誉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尤其是后者,对于女性来说是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明白“女人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造就的”。我的一个教授看我“玩物丧志”,就给家母打了电话。在那个时代,渥太华还是一座思想保守的城市,看波伏瓦的作品简直是大逆不道。家母一气之下就把我的书全部扔进家里的火炉烧了,家父则给了我严厉警告,希望我要顾及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我当时感到很孤独,也年轻不更事,自作主张给巴黎的波伏瓦写了封信,想不到她竟然给我回信了。我们就这么认识了,从交笔友开始。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大作家会搭理大西洋彼岸的小姑娘。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那个年代,名人几乎都没什么架子,我也因此在日后认识了很多那一时代的大人物。
《新民周刊》:见到波伏瓦本人后,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戈贝尔:我们通信几年后,我一直希望见一见波伏瓦本人。
1958年,我去瑞士巴塞尔观看国际展,之前那个周末途经巴黎,我就直奔波伏瓦住所了。当时她已经50岁了,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美”。她的眼珠是蓝色的,但眼睛的轮廓很东方,脸部曲线也很完美。我一开始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好,波伏瓦很平易近人,我们马上就热络起来,有空就见面,友谊保持到她1986年去世为止。
《新民周刊》:您和波伏瓦一般都聊哪些话题?
戈贝尔:除了我们各自的生活(如我的恋人,她的萨特等),更多时候就像两个读者在交流。我1964-1971年在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教授法国文学,因此很喜欢和波伏瓦谈论法语文学作品。而波伏瓦也对英语文学颇有研究,她会和我说勃朗特姐妹和艾略特等人的作品。我们有时还会“竞争”,推荐对方不知道的作家和作品,然后再分享感受。例如,她有一次问我:“你看过《尤利西斯》吗?”当我表示对乔伊斯这部晦涩的爱尔兰小说一无所知时,她就给了我一本。


双人肖像

《新民周刊》:作为波伏瓦的终身好友,您如何看待她和萨特的关系?
戈贝尔:我注意到他俩的关系很特殊,是一种彼此尊敬的伙伴关系,且这种关系超越一切。萨特会阅读波伏瓦写的每一字每一句,波伏瓦也是如此。在工作上,两人也许会起争执,但他们在生活中相敬如宾。有趣的是,他们从来不用“你”(tu)而是“您”(vous)来称呼对方。两人心灵相通,有时一个微笑就足以表达一切。
波伏瓦在很年轻时就和萨特走得很近,彼此

探索者波伏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