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与他的科考队
我们总是在地理频道观看国外科学家拍摄的奇异地理与自然景观,感叹中国缺乏这种人类最原始的冒险家精神。然而,真实又令人难以置信,在焦虑与消费主义盛行的都市里,一个穿着军绿棉大衣、胡子拉碴的半百爷们儿,让你很难将科学家、独立探险家、环保志士这些名号与他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杨勇。
初识杨勇
杨勇,成都人,已过知天命的年纪,2010年6月28日到12月10日,杨勇带领由6名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对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亚洲6大河流源头冰川:长江当曲源、格拉丹冬冰川,怒江源澜沧江源(未达冰川)、印度河源、恒河源、雅鲁藏布江源以及藏北内流区的普若岗日、阿木岗日、藏色岗日、查多岗日、冷布岗日冰源,喜马拉雅东、中、西段冰川,念青唐古拉冰川进行了考察,行程4万余公里,探险考察足迹遍布西藏所有的县。
从2006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独立考察研究项目以来,杨勇在野外考察400余天,行程12万多公里。西藏找水,只是杨勇找水的一小部分行程。
1955年出生的杨勇似乎与江河山川有着不解的缘分,1977年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1981年被分配到攀枝花矿务局从事地质环保工作。1986年他发起筹备长江科考漂流探险,并参加了长漂活动。从这次著名的“长漂”,到1998年的雅鲁藏布江漂流,杨勇还曾徒步考察金沙江、雅砻江,全程考察雅砻江的自然生态环境。1999年赴可可西里考察沙尘暴,与美国峡谷专家考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并赴可可西里、新疆考察……杨勇几乎已走过中国境内的每一条河流。
20多年来,他自筹经费,组织科考队,在西部青藏高原长江源区、新疆、西藏、四川等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合理有效利用江河进行水电开发和生态环保提供科学依据。
长年游走在高山峡谷间,杨勇每年都要离妻别子,为了考察长江源区冬季水文情况,甚至连年都是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度过的,而每次探险过后就是长时间的经济困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就会到处“磨嘴皮”去寻找资助,然后开始又一次的野外考察。
很多人问,究竟是是什么支撑着杨勇如此疲于奔命而又乐此不疲呢?
职业还是生活?
在一些朋友的印象里,杨勇有点像唐吉柯德。因为,作为民间声音、民间观点,他一直固执地坚持着苦行僧式的考察,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哪怕最微弱的声音,不管结果和付出有多么大差距。
杨勇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这就是我的工作、我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那种探索未知的欲望,以及有关水资源、气候变化和西部开发的问题,都吸引着他。
在很多喜欢探险的人看来,野外考察,虽然艰险,但有关野外奇异美景的描述也让很多人神醉。艰苦也就不算艰苦。杨勇和其他探险家不同之处在于,他热爱科学、并且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身处在青藏高原的湛蓝晴空之下,看着远处的唐古拉雪山,内敛的杨勇会忧郁地说,“澜沧江、怒江、长江占世界大河水量的19%,但在唐古拉山附近发现了许多稀有矿藏,在这个被利益驱动的时代,某些利欲熏心的商人意欲染指这人类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开始大规模开采,势必影响到地表水源,大肆冶炼的同时会加剧温室效应和日益不堪的环境污染。”他还会在考察结束送走每一位队员后,独自一人驱车赶往不远的黄河源区,完成最后的扫尾考察。
杨勇喜欢把自己称作体制外的人,因为他觉得,这能让他的考察更具独立性和科学性。他宁肯自
杨勇与他的科考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