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连演“失空斩”
有人希望通过最后一跌的绝杀,把市场教育变成坚定的空头,把监管部门变成坚定的多头,为下一步大行情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与市场基础。
“以往一场场暴跌还会引发牛熊之辩,即使在3月13日之前那个‘熊’字仍显得有点儿刺耳,但这两天谁都不敢再旗帜鲜明地坚持说‘牛还在’了。”一位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说。
凡是经历过“5•30”和“6•20”的投资者,都知道4000点整数关口被称为“股改生命线”,都知道大盘失守这一多空争夺最激烈的整数关口之后继续下探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3月11日欧、美、亚洲股市普遍大涨,唯独A股“全球独跌”?连续几周新基金高密度发行,上市公司再融资、亏损谣言纷纷澄清,为何丝毫无法抵挡空方摧枯拉朽的攻势,反而成为出逃的机会?是什么导致了证券市场习惯性盼望的“两会行情”昙花一现,跌幅创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同期跌幅历史之最?
大盘飙到6124点时,无论估值还是资金面都已到“强弩之末”,举世公认“洗洗更健康”;那么当本轮新低比此前大部分机构普遍看低的
4500点还要向纵深跌去15%,分析人士有理由怀疑错综复杂的内忧外患中,是不是上演着“倒逼政策”的博弈与某些神秘资金的刻意诱空。这是新一轮大跌的信号,还是行情启动的“第一声春雷”?
群体恐慌
3月13日指数低开后快速下挫,不到两分钟就击穿了4000点,沪深两市至少有111亿元资金蜂拥出逃,市场呈现普跌态势。截至3月18日本刊截稿时沪指再创3607点新低,去年“蓝筹行情”带来的半年涨幅全部被抹平。
“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极大挫伤,这一点不容置疑。整个市场,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心态都已非常脆弱。”资深私募基金经理赵哲认为。
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大幅增加,同比多增了8045亿元。去年“居民储蓄大搬家”催生了A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银行存款余额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如今投资者在人民币存款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却将资金又从股市搬回银行。
看空情绪正在蔓延。“大熊临市”,这是一家权威财经媒体的报道标题。和讯网调查显示,%,%。
资深市场人士韩志国认为市场已经呈现典型的熊市特征。即使有了政策底,也未必能见到市场底。“杨百万”则呼吁股市已经进入熊市第一期,每一次反弹都是出货良机。
“熊市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都会把它当作牛市的回调。但从指数形态看,跌幅远远超出了20%。从个股表现看,大盘蓝筹的下跌超乎整个市场的意料。中石油、中安、中信证券、万科A股价已被‘腰斩’,中国人寿甚至跌破了‘5•30’蓝筹泡沫的起点和上市开盘价。如果仍然是牛市,个股回调30%应该是很好的介入时机。其间曾经出现过一个平台放量的过程,意味着股价下跌之后有场外新增资金介入,如果在牛市中肯定会推动股价走得更好,但是股价反而出现了破位。这些都是典型的熊市特点。”赵哲说。
正如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向记者所言,一个GDP年增长在10%以上的经济体,一个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有保证、动态市盈率已经降到
26倍的新兴市场,为什么投资者会失去信心,不得不呼唤救市?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谬。
赵哲认为:“‘5•30’后市场自然形成了一个M头。既然在4000点的时候管理层为了抑制过度交易而提高印花税,就应该让大盘蓄势充分、缓慢上行。但是调控政策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打压指数,一方面大力发行新基金,行情很快一路向上。如果那时市场进行了一个充分调整,估计不会出现今年这种局面。目前,市场缺少能够让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心、大面积赚钱的示范效应和明确的盈利模式。管理层、机构倡导的价值投资被扭曲,股民无所适从。”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创新高。中金公司3月12日发布的报告将加息预期从1次调高至1至3次,并预测本月央行可能加息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国旺认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未来的资金供给心里没有谱。行情在预测将出现更严厉的货币政策的担忧中开始群体心理崩溃。而2008年大小非减持、再融资以及IPO,已经造成资金供求的极度失衡。虽然
2008年一季度以大小非名义减持的股份确实不多,但再融资的最大危害性恰恰是造成了大小非的变相、集中减持。对已经失血的市场应该先‘止血’,然后才是‘输血’。投资者可能误解政策无法及时有效地纠正‘市场失灵’,群体焦虑导致他们将利多政策当作离场机会。”
诱空陷阱?
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各项宏观经济指标不容乐观,货币紧缩未见放松,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确实让投资者沮丧,但水皮认为:
股市连演“失空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