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吉恩眼里的朱棣文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是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部长的华裔。他的当选被美国华裔视为值得骄傲的精神标杆。在夫人吉恩眼中,丈夫身上很多优秀的品质来自于中者采访了她――
一门十二博士
2001年8月24日,朱棣文和夫人吉恩第一次回江苏太仓老家寻根问祖。吉恩对那次回家经历至今感受颇深:“中国人特别喜欢学习,虽然美国人也非常重视学习,但是我丈夫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和美国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在美国,人们追逐橄榄球明星、篮球明星和摇滚乐歌星等,而在中国,我丈夫成了真正的明星。”
吉恩有一次随朱棣文去西安,她向一个小贩买仿兵马俑纪念品,讨价还价时,她指着丈夫对小贩说:“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小贩马上说:“那你们不用给钱了……”她感叹,中国的小贩也知道诺贝尔奖,真是不得了!
出生于英国的吉恩认为,丈夫身上很多优秀的品质来自于他的中国家族传统。1948年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一个学者之家。他的父亲朱汝瑾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后来成为美国3所名校的教授;母亲李静贞从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常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他认为和兄弟们相比,自己逊色多了。他在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如果三四个月没有重要的新进展,就会感到不安。
吉恩说:“我丈夫一家兄弟3人,朱棣文排行第二。我的公公和婆婆,对孩子的教育看得很重,他们对3个儿子的期望非常高,这可能是亚洲人的传统,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培养3个小孩身上了。”朱棣文三兄弟都非常成功,他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
童年的朱棣文对周边的一切好奇心极大,什么都要动手制作、动脑探索一番。他那间小屋堆满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被拆得面目全非的玩具,积木搭起来的“宫殿”,检测花园土壤酸碱度的试纸,粗糙的小火箭……小家伙常常着迷地一干就是大半天,他父母常常鼓励他这样做。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不光学书本上的东西,还在自己想学的功课上下功夫。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大二的时候,做教授的父亲对他说:“你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不许结婚。”所以这是非常艰难的一段青年时光,父母在意的是,你要学知识。
淡定从容获诺贝尔奖
朱棣文曾说:“每个好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情人’――科学研究。”
28岁时,朱棣文便获得了柏克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了9年以后,1987年朱棣文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3年后出任该校物理系主任。而朱棣文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熟知,还要从1997年10月15日凌晨,他接到的一个电话开始。
吉恩回忆:“诺贝尔奖宣布的那天早上,我们是凌晨4点被叫醒的,情况一片混乱,记者扛着摄像机全都涌进我们家里,朱棣文那天早上还要去上课,所以他试图让一切正常进行,于是他就去了课堂,接着开始上课,我就跟着进去坐下来。那是令人兴奋的一天,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起立,热烈鼓掌。”
课后,斯坦福大学特意为他举行了
夫人吉恩眼里的朱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