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史艺文志的分类特点
[摘要]补史艺文志是我国古代史志目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以来出现的补史艺文志著作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分析补史艺文志在目录分类体系和具体类目设置两方面的基本情况,说明补史艺文志著作在分类上既吸收了前代已有的分类学成果,同时又根据不同时代图书具体情况而有所创新的特点,从而揭示出补史艺文志的文献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关键词]补史艺文志分类体系类目设置
[分类号]
在二十四史中,撰有艺文志和经籍志的正史比较少,只有《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六部。因此自清代以后,有关学者就开始陆续地为那些没有艺文志的正史进行补撰,同时也对原有的正史艺文志进行续补和考证,前后多达数十种,不仅在古代书目中自成一个系列,而且对后来目录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类是撰写目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书籍进行合理的分类,可以有效地保存图书,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鉴于分类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分类体系、类目设置等方面对补史艺文志做一初步探讨。
1 补史艺文志的分类体系
四部分类法
自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确立四部分类法以后,千百年来官簿私录绝大多数均沿袭了这一分类方法。尤其自清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以来,四部分类法达到其全盛时期,所以史学家们在编修补史艺文志中,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四部分类法,如钱大昭的《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的《补后汉书艺文志》、《补三国志艺文志》、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家《补晋书艺文志》、钱大昕的(《补元史艺文志》,等等。虽然这些补史艺文志是依据四部来进行分类的,但仔细比较对照,会发现其中具体的分类也有所不同。
有的补志著作是沿袭《隋志》的分类方法,如丁国钧在其《补晋书艺文志》中说到“《晋书》之成与《隋书》相先后”,因此这部书的具体分类“一准《隋志》。伐柯取则,无事求远,刘略班志,非所敢知”。采用这种分类法的还有张鹏一编撰的《隋书经籍志补》。张鹏一从南北《齐书》、《周书
))、“唐志》等著作中搜辑《隋志》所未著录的文献资料“得经说九十二部,史录六十部,子类五十五部,专集七十二家,杂文三十家。编目既录姓名,益彰爰依“隋志》分类补入”。此外姚振宗的《后汉艺文志》“今以《隋志》,附佛经、道经书于四部之后。同样他的《隋书经籍志考证》也是依据《隋志》的分类对有关图书进行辑补考证。
还有的补史艺文志著作则是依据《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方法进行编撰的。如秦荣光著录《补晋书艺文志》“部类先后悉依《四库全书提要》”,但也略有改变。如经部与《四库全书》相比,没有设置四书类,而设立了论语类;史部缺纪事本末类;子部缺农家类,集部缺诗文评类和词曲类。这些类目的变化有些是作者根据两晋时期现实的图书情况来设置的,他的这种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阅读《资治通鉴》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史书撰写体裁,从那以后,纪事本末体的史书开始陆续出现。因此在两晋时期还没有这种体裁的史书,所以作者不设此类。此外,经部不设四书类,集部不设词曲类也是同样的原因。但有些类目的改变也不够允当,如子部不设农家类,使晋代有关农家的图书没有得以记录保存,不能完整地体现两晋时期的图书著录情况,也对后世了解此类书籍带来不便。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在分类体系上参照了《四库全书总目》,同时对那些涵盖广泛、著述繁多的类目,也都仿照《四库全书总目》设立子目,从而形成了部、类、子目这样一个三级的框架系统,使图书著录更加清晰。如经部的礼类,《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礼通义、通礼、杂礼书六小类,而《补晋书艺文志》也把此类分为周官之属、仪礼之属、礼记之属、三礼宗义之属和杂礼书之属五个子目。再如乙部的地理类下设宫殿簿、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水、古迹、杂记、游记、外记十个子目。
在四部分类体系中,还有在四部之外,著有附录的情况。如黄任叵在编撰《补辽史艺文志》时发现“倪氏灿、金氏门诏、厉氏鹗,三家补志并有滥登之失”,针对这种情况,黄任恒在四部分类的基础上又“取未当者及别书所言辽人著述分为应删、存疑二类”。此外秦荣光认为“石刻亦艺文之一”,所以他在《补晋书艺文志》的最后附录石刻一类,著录晋代有关石刻的图书一百余种,使其书目编撰的更为完整。王仁俊在其《西夏艺文志》中附有一类“宋人谈西夏书目”,著录宋人著书四种,在他的《辽史艺文志补证》中又附录“宋金人谈辽事书目”,著录图书二十六种,这种著录方法使这两部补史著作与以前同类补志相比最为完备,同时也开辟了补史艺文志著录方式的一种新领域,反映该时代的著述特点。
其他分类法
除了四部分类法,有些补史目录采用了其他的分类法。如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
补史艺文志的分类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