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下午,北风袭人。转入黄岛路的时候,眼前的市场,熙熙攘攮,好不热闹,讨价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丰宣的日用百货、热切的笑脸、繁忙的身影,带来了冬日的暖流。抬眼望去,两边参差不齐、破旧不堪的老建筑折射出岁月的风霜,寒来暑往,古老的黄岛路,承载了太多,昔日的繁闹、历史的风云直至今日的尘埃落定,顺石板路蜿蜒而下的市场给这条沧桑的老街带来暗杂,却也是对老街时过境迁的情感弥补。
中国人居住区
德国占领青岛后,以欧人和华人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在青岛实行华欧分区策略,划分为欧人居住的青岛区和华人居住的鲍岛区,他们把青岛市区划分为两片,以今德县路为界,以南至黄海海滨叫青岛区,是以原青岛口市镇来命名的;德县路以北至胶州湾,以大鲍岛村命名叫“鲍岛区”。这两个区有很大差别,中国人虽然可以进出青岛区,但不准在这里买地、建房、居住,中国人只能住在鲍岛区。德国人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青岛区的规划建设中,青岛区和鲍岛区在建筑、道路、绿化及商业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风格。风景独好的沿海一带,德国人牢牢把控着,他们占据天时地利,认真规划着一座理想的远东欧式小城,为长期占领和统治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打基础。而在鲍岛区依然是中房为主,偶有二层楼,也没有花园,街道狭窄,上下水设施不齐全。如“上水”往往是“共用水拴”,“下水”也多是公用厕所。黄岛路就在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黄岛路口就曾有一处公共水拴,有三十多个水龙头,附近人家都来这里挑水吃。
德占时期,他们在青岛城市规划、修建马路时,对划为青岛区的青岛村等的建筑采取全部拆除的方式,以重新规划建设。而对大鲍岛村、杨家村等,不在其规划线内的还保留了上百座房屋。拆除青岛村时,原有的中国商店、作坊等大部分都迁到了大鲍岛。由于广东、江浙一带在鸦片战争后与西方人打交道较多,德占青岛后,这些地区的一部分人来青岛做起了国际贸易的生意,随着他们力量的壮大,在紧邻黄岛路的芝罘路上建立了广东会馆和三江会馆,这一代成为中国人居住区的繁华地段。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一大批逊清官吏来青岛寓居。因为当时德国当局的法律规定,中国人不准在青岛区购地建房,只有少数部、抚以上大员得以在青岛区居住,大多数官员在鲍岛区居住。有几家官员在黄岛路上购地修建住宅,有的是欧式小楼,混杂在鳞次栉比的商业用房之中。
随着青岛工商业的发展,一些老字号落脚鲍岛区,兴起了四方路、中山路等老商业街,为这些商业老街包围着的黄岛路商业味也极其浓厚,同时又兼具独特风貌。黄岛路路窄坡陡,无法行车,却成为商贩据路摆摊的宝地,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黄岛路长期是马路市场,市场摊位占了马路宽度的一半。平原路至安徽路一段,主要卖日用铁器、陶瓷器、木器:安徽路至芝罘路一段,主要卖禽蛋、肉类、海鲜;芝罘路至四方路一段主要卖蔬菜、水果。1957年“合作化运动”后,马路市场缩小,新时期又曾一度兴起。现在,黄岛路市场依然一片红火,商品销售种类更加丰富且价位低廉,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便利,只是由于缺少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这里的市场显得嘈杂无序,多少掩盖了黄岛路的老街韵味。
怀旧的石阶路
青岛是一座建设在崂山余脉上的城市,道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有些路不但狭窄而且坡度陡峭,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石阶路。这些形态各异的石阶
黄岛路.城市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