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跟师心得(3篇).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医跟师心得(3篇)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跟师心得(3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跟师心得(3篇)
  中医跟师心得1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奇妙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沉迷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把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相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在依据我们的学习阅历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特别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局部之间,在构造上是不行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熟悉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亲密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留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整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协作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整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此外,还要留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猛烈运动后不宜立刻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简单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整。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削减,体内必需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嘱咐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把握配穴原则,敏捷取穴
1、先后次序的敏捷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把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发。


朱宝医师还特殊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依据病人分清主次,敏捷把握取穴的先后挨次。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痛苦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开病变部位因痛苦过敏引起的肌肉紧急,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痛苦。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挨次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提倡根据“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依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展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消失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依据病情酌情应用。
3、痛苦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根底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敏捷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依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纳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依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纳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到达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把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肯定的阅历,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
  中医跟师心得2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学问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把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到达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觉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异,一时很难把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忙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阅历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留意培育动手力量。
中医的动手力量,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熬炼。中医的四诊肯定不是简洁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需把过去的学问,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


随机地进展沟通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精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学问”只是一小局部,人类更多的学问,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把握中医的精华。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舌的变化快速而又鲜亮,它如同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认真观看,以便猎取精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痛苦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教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仿照教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解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把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把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阅历比拟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展,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洁的脉象入手。其次要常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需持之以恒,常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教师上门诊时,教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教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今以后对于弦脉就不生疏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殊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需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洁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具体记录,包括教师药物用法都要具体记录。
仔细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麻烦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方法。
三、要勤于思索。


跟师门诊要专心去问病史,专心切脉,专心记录及思索教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教师的辨证思路是否全都,选方用药是否一样。假如一样,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教师的根本全都,假如不一样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教师教导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教师特别的用方用药,或者特别剂量则更要认真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爱护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协作你,让你做检查,答复你提出的问题。最终,要“专心读书,专心看病,专心总结,专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阅历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中医跟师心得3
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教师和气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学问。由于陈明教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举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育我们肯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忆是根底,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华,但肯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规划后,教师又带着我巡游了整个医院,急躁的给我们叙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学问。在和教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订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珍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导,在坚决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学问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胜利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阅历,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讨论;也是由于有了前人胜利的阅历,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念坚决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胜利。就是由于有了前人的阅历,才能帮忙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胜利,从而在胜利的根底上连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讨论,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学问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假如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忆更多的理论学问,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学问。 这个月又可以参与外科医师争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沟通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在大家的沟通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熬炼了我们的表达力量。因此盼望这种制度能够连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学问。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专心去和教师相处,相互敬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教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中医跟师心得(精选3篇)】

中医跟师心得(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