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青铜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5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2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青铜器
发表时间: 2006-11-6 23:16:10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
楼长
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藏品达一万余件,其中部分是清宫旧藏的传世品,另一部分是近年考古发现、私人捐赠和故宫收购的。
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时代序列完整,器类齐全,此为故宫藏青铜器之一大特色。其藏品时代可分为商代前、后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后期,战国前、后期,秦、两汉等。这些藏品多数为传世品,其中许多是稀世之珍。
故宫现藏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达一千六百余件,数量列国内各博物馆之首。有重要铭文的器物如:其三卣,其铭文记述了帝辛时期有关赏赐、祭祀等内容,此三卣是商代铭文最长的器物。西周中期的《师旂鼎》铭文记录了当时军法处置的情况。春秋后期的《能原鎛》是一组越国编鎛中残存的传世品,鎛上的铭文释读是多年来困扰古文字学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和科技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商代前期

兽面纹鼎
通高21cm,,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兽面纹觚
,,
觚体圆,喇叭形状,侈口,束腰,圈足。腰饰兽面纹,无地纹,上饰弦纹二道,下饰弦纹三道。
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这些都是商代前期青铜觚的特点。

弦纹盉
,,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兽面纹方壶
,,×,
壶体扁方,直颈,直口,颈两侧各有一环耳,长方圈足,足上有四个方穿孔。颈部饰弦纹二道,肩、足各饰目雷纹一圈,腹饰兽面纹,上方饰目雷纹一圈。
发表时间: 2006-11-6 23:16:36编辑引用回复留言举报
沙发

网纹斝
,,
斝圆体,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内侧有一圈唇边,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锥足,足中空。腹饰网纹,网纹中饰乳钉纹。
此网纹斝形制较为原始,纹饰、铸造工艺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风格。
此网纹斝收购于1957年。

兽面纹斝
此斝颈口侈大,口沿处有两根立柱,立柱顶端饰火纹,颈腹分段,颈部下端环饰兽面纹,腹部呈圆弧状鼓出,弧形单柄,平底,三角形锥状三足。
此件器物具有商早期的明显特征:立柱为不甚发达的菌形立柱,而商代中晚期的斝,其立柱则日见发达和突出。立柱顶端所饰火纹(旧称涡纹)是太阳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中间略突起,周边有旋转的弧线环绕。早期的火纹主要出现在铜斝上,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斝已饰有火纹,到了商代早期,火纹普遍出现在斝的立柱和腹部,而商代晚期,火纹逐渐从斝转移至鼎、簋之类器物上。
斝是体形容量最大的饮酒器,《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斝在等级上则比较低,《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现在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
关于斝的用途,有种说法认为它是温酒用具,但在礼制方面,据《礼记》、《左传》等书所载,斝主要是用来行祼礼的酒器。

兽面纹爵
,,。1956年收购,是故宫博物院现藏青铜器中时代最早的器物之一。
爵椭圆体,口内侧有一圈唇边,长流,短尾,流口上有二小柱,束腰,腰下有一圈凸起的宽带,平底,底下有三锥足。腹饰兽面纹,无地纹。
商代前期的爵型制淳朴,纹饰简单,铸造粗糙,是青铜器初级阶段。

兽面纹尊
尊圆体,口沿外折,宽肩,鼓腹,高圈足,颈、足均饰弦纹,肩饰目纹及连珠纹,腹饰兽面纹,周围衬以连珠纹,足上正背两面各

故宫馆藏青铜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6.37 MB
  • 时间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