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SS的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摘要: 选取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圈内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并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石市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鄂州市和仙桃市旅游发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动幅度较大,而圈内其它6个城市波动幅度较小,呈现出波浪形变化形态,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总是强于边缘城市;现阶段,圈内东部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强于北部城市;边缘城市旅游竞争力呈?F出从东部率先提升,并顺时针逐渐提升的演变特征。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时空差异;演变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46-05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称武汉“1+8”城市圈、“大武汉都会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及周边100千米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武汉重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自
“武汉城市圈”提出以来,学界就对其持续关注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1]、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2]和演化[3]、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4]、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5]、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6]、城镇化生态环境相应[7]、土地资源优化配置[8]等方面。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完善,圈内有4A级以上景区4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但学界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9]、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演化[10]、景区交通可达性[11]、旅游景区时空差异[12]、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13]、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14]、体育旅游发展战略[15]、旅游产品系统策划[16]等方面。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圈内9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而进行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圈内9个城市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演化特征,对圈内9个城市旅游的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来表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并从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2005年以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
二、旅游竞争力量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把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竞争力量化研究的对象,较少对城市进行相关研究[17~18]。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
基于SPSS的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