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东莞的龙舟文化及龙舟精神】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东莞的龙舟文化及龙舟精神】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东莞的龙舟文化及龙舟精神
摘要:东莞是著名的龙舟之乡,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
在东莞历史悠久,民风鼎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莞经济
的迅速发展,龙舟竞渡活动不但没有衰退,而且还得到进一
步的继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龙舟文化和龙舟精神,
成为东莞新时期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东莞;龙舟;龙舟竞渡;龙舟精神;龙舟文化
一、东莞龙舟历史悠久
(一)东莞龙舟历史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的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龙舟活动作为龙文化的分支,在中国也是蔚然成风,家喻户
晓,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现象。
在广东,龙舟竞渡最活跃的地区当数珠江三角洲,而且
尤其以东莞、南海、番禺、顺德、广州、中山等地最为有名。
珠江三角洲龙舟竞渡活动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汉代以后,中原文化在南粤迅速传播,南粤不再是蛮
夷之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在南粤也得到较好的传
承和发展;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纵横,水网交错,人们
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都离不开船和艇,船艇既是生活交 : .
通的用具,也是劳动生产的工具,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的
人与船艇结下不解之缘,船艇的使用和交流也就逐步演变成
赛艇和赛龙舟,有十分好的群众基础;三是自唐代以后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就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龙舟竞渡活动不但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逐渐成为一项人民
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得以发扬光大。
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有名的龙舟之乡之一,民风尤为鼎
盛。明朝崇祯年间(1638)汪运光修,张二果辑《东莞县志》
中就有东莞龙舟竞渡的记载:“五月初一日,饮菖蒲酒,食
角黍,观竞渡。”[1]角黍即粽子,竞渡就是龙舟竞渡,而这
本《东莞县志》成书距今已有 371 年。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五
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
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暮而未散……广中
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2]。
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六》收录明末东莞人张穆《龙
潭峡山记》一文,也记载了东莞石龙龙舟竞渡盛况:“端阳
后二日,会于峡。画舫楼船,箫鼓沸耳。好事者采素馨为招,
倾酒如泉。丹荔、角黍、金钱、绞绡犒夺标者。其龙头角精
彩,耳目俱活。身长十丈,龙髯去水二尺,高六尺。额与项
可坐六、七人,中亭坐如之。而持桡、按舵、旗鼓不下七、
八十人,金翠眩耀,冲斥浪花中。……海内蒲节(端午节) : .
竞渡,未有逾粤莞之盛者。”[3]
由此可见,东莞龙舟竞渡盛事可谓历史悠久。
(二)东莞龙舟习俗
端午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东莞人习
惯将各镇村的龙舟赛场称为“景”,将竞赛称为“竞标”,因
此赛场也叫“标场”。农历五月从初一起,东莞各镇村因本
地潮水涨汐不同,水乡各镇村几乎天天“招景”,日日“扒
标”,成为东莞民间的一大盛事。
建国以前,龙舟竞渡事宜一般由庙宇、宗祠的堂口负责
组织。民国期间,东莞道 15 坊,各有一艘龙船,由龙船堂
(后被日寇烧毁)管辖,龙船堂有田租收入以维持。东莞麻
涌漳澎十坊,分三片:东坊、南盛、南坊,有天后宫、文昌
庙、 金花庙,各片庙宇有“公尝田”维持经费活动。龙舟
划手不用工资,由于划手们都在沿海水乡生活,平时劳动生
产和日常生活都常常与船艇打交道,因此不需专门训练,随
时可以参加划龙舟。
建国后,龙舟竞渡活动多由镇村组织,大的镇、村每年
设标竞渡,全市十四个镇有设标景点,村级景点更多达四十
个。小村相隔若干年设标,不设标的年份叫趁景,附近村民
均前往相庆。旧俗各地设标,前三名可得金猪( 烧猪)、烧
酒、锦旗,以示祝贺。设标者需派人到各村(主要是世交友
好村庄)贴红纸告示,言明某地某月某日设标。 : .
东莞传统龙舟长为 米,从头到尾有 28 排座位,共
56 个桡手,外加一鼓两锣,舵手、龙头、龙正,共 62 人。
龙舟上的划手俗称“扒仔”,“扒仔”一般都挑选些年青力壮
的青年人,他们在平时训练中根据各人的能力相对固定好位
置,桡架最好的坐在龙舟第一排,俗称“头架”,“头架”是
龙舟的领桡,他下桡的姿势和力度是其他划手的榜样。龙舟
从龙头到前锣一段称“头锣装”,龙尾到尾锣一段称“尾锣
装”,头尾锣装的划手都是些功架上乘的桡手,两锣中间夹
着大鼓,这一段称为“大鼓部”,坐些桡架稍为逊色的划手。
锣、鼓、舵和龙头龙正各施其职,鼓手以鼓点节奏控制桡手
落桡的速度和力度,使龙舟协调统一步调一致;龙头即指挥,
站在龙舟龙头位置,负责看水道和挥舞令旗指引龙舟;龙正
站在大鼓边,实为龙舟上的监军和鼓动者,因此又称“喝龙”。
龙头和龙正一般由年纪较大、经验丰富和有威望的人担任。
龙舟竞渡活动各地都有一些特定的风俗,东莞地区的主
要风俗有:
1.起龙、封龙: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开始,
各镇村就开始将封存在淤泥中的龙舟取出叫“起龙”或“龙
出水”。相传参加起龙舟的大人和孩子都会龙精虎猛,因此
村中男人十分重视起龙舟,每到起龙之日,老少都不约而同
前往封龙舟的地方,大家用手清理封在龙舟上的淤泥,然后
把龙舟推到水中清洗干净,然后上岸风干,整理维护之后, : .
打上新的桐油,龙舟就可以投入训练和竞赛。龙舟赛事完结
之后,村民们又将龙舟送到河边下沉用淤泥封存起来,避免
日晒雨淋,俗称封龙。
2.新船下水、采青:新的龙舟下水,一般选定吉日良
时,将龙舟划到预定地方,停桡息鼓,由一划手跳到河中采
一把青草交给龙头,龙头把青草和一团糯米饭同时放入龙舟
口中,接着猛然跳起用脚一踏龙舟,指挥“扒仔”起桡出发。
龙舟随即锣鼓齐呜,“扒仔”高呼号子奋力划桡,龙舟如离
弦利箭飞速向前,声震四方。新龙下水仪式结束后,龙舟就
正式投入训练和比赛。
3.旺龙、出龙:龙舟在参加比赛前,一定要旺龙,旧
俗由巫师举行祭拜仪式,祈求风调雨顺,龙舟顺利夺标。旺
龙仪式结束后,桡手登上龙舟坐定,握桡待发,主祭者把柚
叶水洒向龙头,霎时鞭炮四起,锣鼓齐呜,众桡齐发,龙舟
飞驰而出,此仪式叫“出龙”。
4.犒船:犒船分两类,一类是东道主对前来参赛、参
景的龙舟,以饮料、烧酒、香烟、炮竹、龙船饼等物品进行
慰问,以示尊重、友好和犒劳之意;另一类是私人犒船,即
由当地富绅或亲属友好对龙舟进行慰问。
5.食龙船饭:龙舟竞渡之日,各地均煮龙舟饭,供划
手和村民食用。龙舟饭一般用粘米、糯米混合,加之鱿鱼、
虾米、冬茹、豆角等配料以大锅拌炒而成,既有营养,品味 : .
也佳,寓意吉祥,人们吃过龙船饭,就会百病不生,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
6.不排九号:以前参加龙舟竞渡的龙舟都有编号,但
东莞地区一般不编排九号,因为九号有倒数第一之意。
7.赏赐金猪:旧俗举行龙舟竞渡都要拜祭龙母,相传
龙母吃了金猪便向人们“赐福金珠”,人们吃了敬奉龙母的
金猪身体就会“红皮赤壮”,百病不生,吉祥如意,因此对
夺标的龙舟都会赏赐金猪,以示吉祥。
8.龙舟忌讳:以前东莞地区龙舟竞渡都有这样的旧俗,
女性不能登龙舟或从龙舟上面走过,凡上龙舟者不论身份地
位,一律不准穿鞋打伞。
9.放头、抢红:龙舟竞渡中鸣号炮发令开始称“放头”,
终点冲线夺标称“抢红”。“放头”和“抢红”是龙舟竞渡活
动中最精彩的时刻,观赏者往往能以一睹“放头”和“抢红”
为快,“放头”号炮一响 ,水中群龙竞发 , 岸上喝彩助威;
临近终点,龙舟发力冲线, 胜者抢红夺标,更是扣人心弦。
10.谢龙:龙舟竞渡结束后,夺标的龙舟领了奖品
需绕场一周,以示对组织者和支持者的答谢 ,传统上称“谢
龙”。
(三)东莞龙舟制作与保存
1.东莞龙舟制作
东莞龙舟不但竞渡成风,龙舟制作也远近闻名,东莞市 : .
中堂镇就是著名的龙舟制作基地,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
错,是典型的水乡。中堂镇龙舟制作有 500 多年的历史,大
汾村红花庙至今仍保存明代“飞龙”的龙船头。中堂制作龙
舟的船厂共有八家,龙舟造型主要为传统的“大头龙”。“大
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传统龙舟由龙
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活动的配套物件和饰物有木桡、
龙梢、龙船鼓、双铜锣、龙棍、龙旗等。龙舟制作的工艺流
程:选龙船底骨(即龙骨,要选择垂直的大树做底骨)、起
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
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
大傍(称为合,即龙舟两侧,也称钉花傍)、做横挡(即龙
舟排骨)、做坐板(划手座位)、安龙肠(加固中肠,座位与
龙肠用竹片加固,也称抓篾)、上桐油灰(龙船板之间的缝
隙用油灰填密加固防水)、刨光、涂清漆(使龙舟光滑)、制
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艘龙舟制作时间为 6~7 天。
龙舟制作用料大概经历三个阶段: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
用料主要选择格木,此木为进口木材,主要产于东南亚的缅
甸、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较
重,龙舟行驶时阻力较大。从民国以后到 20 世纪末近百年
间为第二阶段,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有所减轻,速度也有 : .
所提高。第三阶段是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采用杉木,杉木
虽然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减轻,龙舟吃水浅,速度增快。
在几百年龙舟制作历史过程中,也经历了手工和机械制
作两个时期。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工序完全依靠体力完
成,工作劳累繁重。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大部分工作都
依靠机械完成,既减轻劳动强度,也加快龙舟制作速度。
龙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在龙舟制作的过程中还
有很多习俗,要求也十分严格,传统上制作一艘龙舟要经过
以下一些步骤:(1)拜祭天:龙舟制作之前和做好之后都要
举行拜祭仪式,一般由神婆神汉向天拜祭,祭品有烧猪、水
果、龙船饼等,目的是祈求龙舟制造顺顺利利,龙舟下水顺
风顺水;(2)选木料:以前多用格木和松木,现今多用贵州
的杉木,杉木树干高大通直,材质轻软,结构细致,不易开
裂,且耐腐蚀,为优良的造龙舟用材,因此制作龙舟要先订
木材;(3)雕龙头: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大部分是一个半
张大嘴,露出龙珠,神态各异。专门雕刻龙头的师傅必须是
个好把式,因为一条龙舟的运势往往取决于龙头的气势。龙
头制作还有其他讲究:一是龙头大小,具体按订家要求,除
传统大龙舟外,也有小龙舟,即所谓的“凤艇”,小龙舟的
龙头比传统大龙头小一半左右,并有长长的龙颈将之与龙身
相接。二是龙头颜色,一般涂成红色,彩绘龙鳞,这样才显
得高贵和凶悍。三是龙须黑白,要看订做龙舟的村信奉哪个 : .
菩萨,信观音菩萨的不用龙须,龙须分为“白须公”和“黑
须公”,其中只有信奉关公的才用黑须公。四是龙珠制作,
现今龙珠一般用不锈钢珠制作,涂上黄色,置于龙口;(4)
制龙身:龙身主要由龙骨、蝴蝶板、傍板、舷板等组成。龙
骨贯穿整艘龙舟,是龙舟的核心,龙骨相当于人的脊骨。龙
骨的强度和弯度决定龙舟的结实程度和弧度。一条 26 米长
的龙舟龙骨一般由两根各约 13 米长的大杉木连接而成,为
使龙骨弯曲,让龙舟两头高高翘起,直径约 30 厘米的杉木
龙骨要用千斤顶固定多日来达到所需的弧度。龙骨做好后就
要在龙骨两傍安两块板,这两块板称为“蝴蝶板”。龙骨加
上蝴蝶板构成龙舟的底部。龙舟底部制作完成,就安装傍板
和舷板,傍板和舷板决定龙舟的最终形状和流线,决定龙舟
的破水能力。傍板和舷板安装完成后,接着安装横档、坐板,
一艘龙舟就基本制作完成,之后就是给龙舟填灰上油,通常
要上三次油;(5)雕龙尾:龙尾也是用整木雕成,并要雕出
鳞甲图案,颜色一般也是红色,并彩绘龙鳞。龙尾的大小相
应龙头大小而定。
2.东莞龙舟保存
东莞地区龙舟的保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浸埋龙舟法,
一种是架晾龙舟法,一般是根据龙舟的制作材料而选择相应
的保存方法。
浸埋龙船法:以前的龙舟大多是用格木和松木制作,由 : .
于格木和松木具有弹性和透气性强的特点,若直接曝露于空
气中,木料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引至龙舟变形,即俗称“缩水”。
因此,端午节过后,龙舟就要沉到水中涂上淤泥进行保养,
龙舟浸在水里会越来越结实,这也象征龙归故里。到了第二
年端午节,再把龙舟从河里起出来,起龙舟又叫“龙出水”,
要举行相应的祭拜仪式。龙舟起出来后,用草擦干净,再用
木架架起来晾干,比赛前三四天,必须刷一次桐油保养,这
样龙舟速度会更快。
架晾龙舟法:现在的龙舟木料多是杉木制作,杉木的保
存方法与格木和松木不同,保存杉木龙舟用的是架晾龙舟法,
即将龙舟保存在河边专门为龙舟而建造的“龙棚”中,每年
端午节前只需把龙舟抬出来,刷上桐油就可以了。
二、东莞龙舟运动成绩骄人
(一)东莞龙舟运动传承和发展
古老的龙舟竞渡活动,不但是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传统地方风俗,也是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为了进
一步继承和发展龙舟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风民俗,
东莞水乡各镇村积极开展龙舟竞渡活动,随着东莞经济的发
展,龙舟运动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些镇村的
地方品牌,比以往更加兴盛。 : .
农历五月,龙舟水涨,为避免各地龙舟景同时招标,东
莞各镇村互让互利,约定成俗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东莞市
万江区是有名的龙舟竞赛场,万江的龙舟也是有名的红彩头,
每年五月初一,只要万江龙舟竞渡的锣鼓一响,整个东莞水
乡地区也就铜锣当当,鼙鼓咚咚,东莞龙舟月的序幕由此正
式拉开,因此万江的龙舟
东莞的龙舟文化及龙舟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